苏州网红博物馆新进一批“折奏” 清朝皇帝的朱批也是萌萌哒

2018年12月04日 13:43:14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又可打卡!网红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从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新进一批“折奏”,内容都和金砖相关,而皇帝们的回复也是萌萌哒!

  趾高气扬的太监,拂尘一甩,手捧黄绫,当众高喊一声:“接旨!”

  众人皆肃然,立刻齐齐下跪并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毕恭毕敬地听来使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电视剧中,这个画面常见。

  而皇帝们在“养心殿”中批阅的奏折上又都写了些什么?

  今天上午,记者走进颇有几分遗世独立味道的网红博物馆——御窑金砖博物馆,一探究竟。

  阳澄湖西路95号,这里是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馆所在地。

  馆内,镶嵌在墙体中的一组奏折格外醒目。

  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大故宫》一书中写道,奏折始于康熙初,因文件用折叠形式上奏,故称奏折。奏折由本官或差家人等直送奏事处,再由内奏事处太监进呈皇帝,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皇帝阅后,做出红色批示即朱批奏折,交本官或有关机构办理。

  “这些奏折都和御窑金砖有关,大部分是江苏巡抚上奏的。”御窑金砖博物馆的的责任沈泉男告诉看苏州记者,这些奏折是从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仿真复制而来,高清完整,实属难得,共复制10张折奏,展出9张。

  展出的折奏里,从乾隆、嘉庆、光绪到咸丰、同治,内容也都和金砖相关,多数为“造办金砖动支正耗银数事”。

  乾隆年间的江苏巡抚张渠为“烧造金砖维艰请开销复砖价值”的奏折则体现了烧造金砖不易。

  “也说明了官员体恤民生,烧制一块金砖确属不易,其工艺极为繁复,工序多至20余道,每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则前功尽弃。”沈泉男告诉记者,从选土练泥、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烧、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近两年才能完成。

  那么上奏后,

  皇帝门都批了啥?

  非常简单——几个字(≤6)!

  该部知道!

  而档案馆内现场展示的9分奏折,都是清朝皇帝的批示,记者数了一下,朱批中“该部知道”出现5次;“该部察议具奏”,出现1次;还有没写字的。

  “皇帝的朱批竟然会写‘知道’,皇帝批折子怎么说大白话?皇帝难道不是说“甄嬛体”的吗?”

  “事实上,皇帝朱批写‘知道了’一点也不奇怪。口语化的说法早就有了,并非现代才有。”沈泉男说,“老百姓看到‘知道了’以为是现在的语言,其实不然,古代的口头语言交流很多跟现在是一样的。”

  沈泉男说,因为现在看得多的是文字书面语,所以认为明清百姓说话都很文乎,但其实讲话不是书面语言,可以比较自如、活泼、丰富。

  记者采访时,就有市民特地过来看皇帝们的奏折。

  “我这是第一次来金砖博物馆,皇帝们的朱批太有趣了,以为是长篇大论,结果就几个字。”正在观看奏折的市民沈祖德告诉看苏州记者,这一趟没有白来,学到不少历史知识。

  事实上,展出的“折奏”中书法格局也不一样,而皇帝们的写朱批各有风格。


▲嘉庆的朱批


▲同治的朱批


▲光绪朱批


▲乾隆朱批


▲道光朱批


▲咸丰朱批

  “康熙真的很爱批‘知道了’,雍正很勤奋,批过的奏折共有4万多件,批示的文字也很多。”沈泉男说,他去了几次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特地看了一些奏折皇帝的朱批风格迥异,“雍正现在为世人乐道的就是批示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奏表:朕就是这样汉子!”

  有一年, 朝廷要从北方买小米,卖往江南。田文镜时任河南巡抚,说江南人不吃小米,主张卖小麦。而户部尚书张廷玉却说,小米也很好吃啊,说不定江南人也喜欢啊!雍正一听,有点道理,那就试试吧,于是就把小米运往江南,结果悲了个剧啊,江南人根本不吃小米。雍正很生气,把大臣骂了一通,又狠狠的表扬了田文镜,说他“实心办事”。

  田文镜惶恐啊!上了奏表说:其实我笨得很,买小麦那事儿我是瞎猫碰上死老鼠呀,偶然碰上一次大运,也是多亏皇上平日的教导呀!于是雍正就回了这篇著名的朱批:“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大家如果对这些奏折感兴趣,可以到苏州金砖博物馆一探究竟。

  这些折奏会永久性陈列在馆内。

  (来源:看苏州)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