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

2018年12月11日 11:31:45 | 来源:常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1):人从哪里来?

  事在人为。

  乡村振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人从哪里来,特别是各种能人和带头人。

  记者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些“空心村”采访发现,能力越强的人,往往越早进城落户。多年前招录来的大学生村官,也通过后来的各种招考、招聘走掉不少。其中,金坛区直溪镇14名大学生村官陆续离去,到去年,最后一个也走了。

  然而,新的变化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

  种植养殖大户:年轻人占比已跃升到70%

  肖丽的第三次回归

  肖丽今年35岁,原先在金坛城里一家生产高档服装的厂里上班,工作得心应手,每月工资近6000元。今年3月,她回到金城镇后阳村老家,当上了新型职业农民。

  这是她第三次回归。她是在了解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后做的决定。她接下父母从村上流转来的150亩地,又从20多户人家那里流转过来75亩。

  肖丽第一次辞职回家是在10年前。那次是因为母亲病重。她一边照料母亲,一边跟父亲学做农活。后来,母亲病情稳定了,她就回城重新找了工作。

  几年后,父亲摔伤,她只得再次辞职回老家。当时,150亩小麦等着收割,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人商量后,添置了联合收割机和高速插秧机。肖丽跟着厂方的师傅学会了操作。那一阵,她对长期回归倒是动了心,但是考虑到自己已经在城里安家,想想还是回城了。

  这一次,肖丽铁了心。她说,她发现不少村庄的面貌在发生变化,身边也有人回老家做一些新行当。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走出这一步。

  “我已切身体会到,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肖丽说,“不过,要当好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并不容易。”

肖丽(资料图)

  今年春耕备耕时,肖丽利用滴灌技术,在水泥场上育秧取得成功,大大节省了成本。国庆节前夕,她通过了农机理论知识、场地驾驶、田间作业等多个科目考试,拿到了相关证书。

  肖丽说:“今年收入不错,各项加起来,净利润会超过25万元。”

  肖丽爱美得很,但是,风里来雨里去,肤色不像原来那样白了。她把自己劳动时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后,好友纷纷点赞。

  村合作社社长戴建傲说,肖丽不但种田比老一辈人强,而且对全村的带动作用大。她一举接管两个电灌站,除了为自己种的地灌溉,还为150多户人家种的地打水。同时,她还为80多户人家代耕代种代收。

  金坛区委农工办主任史一飞说,像肖丽这样的种植养殖大户,全区共有1258户。其中,户主是年轻人以及主要依靠年轻人的,已经占到70%。这项占比,5年前只有40%多。

  “这种现象,正渐渐成为一股潮流。”戴建傲说,“在附近的培丰村、长竹埂村,也都是这样。”

  戴建傲说,现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返乡创业贴息贷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鼓励创业的“以奖代补”,都很有引导作用。

  500多个“空心村”出现新气象

  姜方俊落户和“龙头”力量

  姜方俊是镇江市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后,留学德国并获得硕士学位。他曾在上海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如今成了常州市金坛区仙姑村的“新村民”。

  几年前,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农业中占比已经较高。姜方俊调研后发现,在我国,占比还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他决心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姜方俊开着车到处考察,行程近5万公里。最终,他看中了仙姑村水库大坝下的1500亩地。

一号农场(资料图)

  姜方俊找到了合作者。于是,一个“有机农场”像模像样地建设起来,一期投资6000万元。姜方俊雄心勃勃地给它起名为“一号农场”。

  然而,姜方俊连连受挫。由于要改良土壤,必须大量种植绿肥作物,第一年一分钱收入也没有,资金链出现问题。多位合作伙伴都用房产抵押贷款来支持他。后来,又由于有机农产品成本高、价格高,许多消费者不接受。就在农场采用“稻鸭共作”方式放养的第一批鸭子亟待出售之际,姜方俊跑了多个城市的批发市场,对方给出的价格都不如成本高。一气之下,他把2000多只鸭子发给了员工。

  姜方俊发动全体员工动脑筋、想办法。农场既举办系列农事体验活动,也进入城市社区营销,还加大电商促销力度,终于成功走上“订单农业”之路。

  此后,农场继续投资。目前,农场已生产有机农产品300多种,在20多个城市拥有5000多名高端会员,今年1—10月线上线下销售额已达6600万元。农场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旅游景区,月均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去年2月,该农场在新三板挂牌。

  农场直接带动了农民致富,不但使流转出土地的256户人家有租金收入,而且让附近10多个自然村的150多名农民,也像城里职工上班一样,每天来这里工作。下班时,大家常常一路有说有笑。

  村民们收入稳定、工作安心,过日子也变得讲究起来,有的人家买了汽车,有的人家精心装修住房。村民们不但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绿树红花,而且献计出力,踊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受农场的企业文化影响,这些村也开始举办这样那样的文化活动。

  农场还从这些村庄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招聘了40多人。这批年轻人回乡后,为村里带来了新的活力。

  史一飞说,目前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72家。按照自然村计算,这些“龙头”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500多个“空心村”出现新气象。这些企业的掌门人,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有外来的“新村民”。

  金坛所有101个行政村都有了“大学生回乡兴村干部”

  陈智渊与汀湘村

  现在,行政村的规模都很大,农村基层组织工作量大、要求高,不少村干部不适应。直溪镇的汀湘村有28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共有7名干部。其中,两人已超过退休年龄,还有两人都已58岁。

  10月8日一大早,32岁的陈智渊打开了这个村委会办公室的大门。陈智渊是直溪人,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这是他第一天走上新岗位。

  这一天,像陈智渊一样,还有100名大学毕业生分别到100个村委会上岗。他们平均年龄是28岁,都是当地人,大多数已在外地工作过几年,都有志于建设家乡。

回乡兴村人才行动

  金坛区将此举称为“回乡兴村人才行动”。全区一共有101个行政村,今年全面推出这一行动。

  陈智渊的父亲在镇上办了一家广告公司,年营业额在全镇同行中位列第一。陈智渊在公司里工作两年,把生意做得更大。可是,他并不喜欢这一行。

  几年前,他通过公益性岗位招考,到汀湘村做了协管员。在协管农村医保、人武、综治等工作中,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价值,干得也越来越带劲。

  此次,全区推出“回乡兴村人才行动”后,陈智渊马上报名。经过笔试、面试、政审和半个月封闭式集训选拔后,他成为全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中的一员。他将在实践锻炼一年并经考核合格后,正式成为被纳入编制的村干部。

  其他100个人也都这样。

  金坛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罗祎说:“这是一项力度不小的改革,在全国还是首创,得到省委组织部高度肯定。”

  汀湘村党总支书记汤军强说:“陈智渊‘根’在当地,对乡亲们有感情。从他前几年协管工作的业绩,以及前年夏天在特大暴雨中抗洪救灾的表现看,他一定能胜任村委会的工作。”

  他说:“小陈现在协助分管农业、农机工作,还将参与更多工作。”

  在汀湘村,不少村民都喜欢这个小伙子。不到两个月,陈智渊已展开多项工作。其中,最繁重的一项是组建农机合作社,目前已有近300户人家签约加入。

  与此同时,全区还已展开另外三个层面的村干部队伍建设行动: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培养20名45岁左右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00名35岁左右的村级骨干人才、200名25岁左右的村级后备人才。这些行动,都由区、镇、村三级联动,每一项都保持一定的淘汰率。

  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2):地往何处“流”?  

  具有乡村特点的最大资源是什么?

  是土地。

  乡村的土地,主要有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等几种。乡村振兴的篇章,无疑将写在这些土地上。

  “小地”变“大地”

  老两口5亩多地的变化

  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流转已不仅仅是张家把几亩承包地交给李家种、每年向李家收取租金这一种方式,而是可把承包地经营权以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自家保留承包权。

  武进区委农工办副主任姚志平说,全区共有31万亩承包地,被流转的已占71.4%。

  嘉泽镇前项村村民崔桂喜前几年瘦得体重只有40多公斤,今年有60多公斤了。10月18日,她笑着说:“主要是现在心情好了。”

  “不要以为我们这里是全国有名的‘花木之乡’,种的苗木就一定能卖掉。”她的老伴王耀坤说,“接连几年,我家种的就是卖不掉。年年种,年年亏,急死人了!”

  他们的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早先,王耀坤也外出打工,崔桂喜一人种5亩多稻麦,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崔桂喜被查出患了脑瘤。一次大手术后,命虽被救了回来,但家里更困难了。王耀坤也不能再外出打工了。

  看到别人种苗木赚钱,他们也跟着种。可是,由于不懂技术,更不了解市场,他们种的苗木始终卖不出去。

  “老两口种的,不对路,而且品质差、品种杂,越到后来越没人要。” 常州市西太湖花木专业合作社前项分社负责人苏志明说,“村里每年都要对他们进行救助。”

  常州市西太湖花木专业合作社前项分社是今年元旦后成立的。第一批有13户人家签约加入分社,王耀坤家是其中之一。每户把承包地交给分社统一耕种而成为股东,入社土地多少决定所占股份大小。村民可到分社上班,也可去别处工作。到分社上班的,按照分社的技术标准和有关要求,从事苗木种植和管理工作。分社负责生产经营,并向各股东分红,为上班的村民发工资。分社连着总社,总社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市场。

记者采访王耀坤夫妇

  王耀坤、崔桂喜今年都70多岁了,已经不能下地干活。加入分社后,老两口今年收入将超过3万元。“哪里想到,我们两个老人天天坐在家里,一年还能有这么多钱!总算老来不愁了。”王耀坤说着说着,眼里就有了泪花。

  苏志明说:“分社也有钱赚。比如老两口的那5亩多地,现在被用来培植火焰南天竹盆栽小苗。小小一株,就能卖到12元,一亩地里的净利润能有几万元。今年初,分社一共投入160万元,9个月就已全部收回了,而且还有盈利。”

  13户人家,有6个人在分社上班,还有的人在别处工作。在分社上班的,平均每人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

  眼下,第二批农户正在洽谈入股的事。苏志明说:“算了算,又有80亩地要进来。”

  一家一户的“小地”,经过流转,不但集聚为可供规模种植的“大地”,而且让农业生产经营得到转型升级。“这些,都是农民自愿的。”苏志明说,“这一招,使‘潜伏’在乡村的生产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了。”

  “死地”变“活地”

  朱福兴三个渠道进账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分布在乡村的另一种地。它一直不得入市交易,制约了乡村工业、服务业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武进区改革创新,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得以入市,并实现了与江苏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同网运行、同网竞价、同网交易,使这种地有了与国有建设用地相同的权能。今年,该区既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加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一级市场的力度,也通过转让、抵押等方式,加大了进入二级市场的力度。

  到10月底,全区共有9511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些地共76412亩,涉及196个行政村。此举让原来的“死地”变成了“活地”,直接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据统计,仅出让入市和租赁入市,相关村就已获得45.94亿元收入。

  洛阳镇汤墅村村民朱福兴每天穿着工作服,骑一辆旧的凤凰牌自行车去上班。他说,习惯了,一路骑,一路看看,挺好的。

  汤墅村以租赁入市方式,把一宗9.75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网挂牌。这宗地,被江苏汉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竞得,连同土地上的厂房等,每年租金80万元。此举让1200多名村民得益。

  多年前,朱福兴在汉凌集团改制时投入5.6万元,是这个公司的小股东。汉凌集团竞得这一宗地后得到发展,并使子公司——洛凯机电公司实现上市。

  朱福兴在汉凌集团物管部工作,一年工资有4万多元。作为企业的股东,他一年可得到企业分红近20万元。作为汤墅村村民,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每年能享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带来的利益分配。他说:“我是个‘双料股东’,一年有三个渠道进账。像我这样的,村上还有不少人。”

  朱福兴说:“不要只看到我天天骑着旧自行车,我家有汽车!给儿子开。”

  汉凌集团执行总裁谈行说:“汤墅村另外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也将入市,面积是25亩。眼下,正在办理有关手续。对这一宗地,我们也志在必得。”他说,集团计划在这块地上发展新的机电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

  “空壳地”变“新生地”

  葛庄村在消除瓶颈制约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还要实现生态宜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生态宜居的难度更大。

  对此,湟里镇葛庄村党总支副书记刘强说,他的感受很深。

  近年来,这个村在不少村民进城工作并落户后,有的房子无人居住,门前的野草越长越高,屋檐下的蜘蛛网越结越多;有的老房子倒塌后没人管,成为废墟;有的获批宅基地被多年闲置,成为荒地。一到夏天,蚊蝇满村飞;一刮大风,垃圾满天飞。

  村里有一条河,名叫“乌土沟”。多年来,河里垃圾成堆,河水乌黑发臭,河边杂草丛生,乌土沟河真的成了乌土沟。

  “村里一直想治理,但总觉得无从下手。”刘强说,“宅基地制度改革,帮了我们大忙。”

  这项改革,把宅基地和宅基地上面的住房合在一起进行,实行自愿有偿退出。对村民退出的宅基地,村里统一安排,分成两类派用场。一类被复垦种植,成为新的耕地;一类被用于“美丽乡村”设施建设。复垦种植和管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招村民来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签订合同并向村民支付相关费用。这些宅基地,由“空壳地”变成了“新生地”。接下来,村里还将采取“增减挂钩”和“调整入市”做法,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新生地”转换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开入市,拉动产业发展。

  “目前,全村共有102户人家退出宅基地。”刘强说,“村里尊重村民的选择。这102户都是自愿的,他们也得了实惠。”

  坐落在乌土沟河畔的张家村,是这个行政村范围内的一个自然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使张家村打破了制约环境建设的瓶颈。张家村大力整治环境,并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从村头到村尾,热火朝天地摆开了一个个战场。生活污水入网、天然气入户、道路“黑色化”、村庄绿化、村民住宅外观出新……一项又一项工程顺利完工。几个月前,就连城区还没有完全推行的垃圾分类收集,在这个村也已经开始实行了。

  与此同时,乌土沟河也被彻底整治。

乌土沟内,水面上每隔10米左右就漂浮着一个浮床,浮床内种植着各式的水生植物。(资料图)

  今年夏天,张家村和乌土沟河的面貌都焕然一新。村里到处干干净净,村民住宅外墙上点缀着好看的彩绘图画。房前屋后的空地,被绿白相间的栅栏围着。那些栅栏矮矮的,差不多只有齐膝高。里面,有的种花草,有的种蔬菜,为美丽的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乌土沟河再也不是乌土沟,而变得水面开阔、碧波荡漾,岸边绿树成行、鸟语花香,村民还从河里钓到大鲫鱼。

  刘强说:“不仅仅是这里,全区不少村都已推行宅基地制度改革。”

  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3):钱该怎么投? 

  乡村振兴,离不开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投?记者在茅山丘陵地带的溧阳市农村采访时,受到不少启发。

  政府投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把312个自然村串联起来干

  茅山地区是革命老区,是当年毛泽东和党中央确定的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在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持下,转战溧阳、句容等地,谱写了抗战史上的壮丽篇章。

  多年来,溧阳不少地方依然是荒山野岭。

  曹山便是。

  10多年前,林富春出任祠堂村党支部书记。这个村坐落在曹山脚下。为改变全村贫困状况,林富春与其他村干部连续3年“跑断腿、磨破嘴”,拉来一批又一批客商,希望合作发展项目。可是,没有一个愿意投资。

  林富春心酸过后,咬咬牙,带领村民自己干。大家在荒山上栽下5000多亩桂花,建成2500多亩茶园、果园,并在山下挖池塘、筑堤坝,蓄水养虾。

  接着,紫竹林、白露山、日日春等农业企业在附近相继开办出来。

  就在曹山的潜力被挖掘出来之际,曹山一带与外界联系的交通不便问题凸显出来。

  溧阳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政府出手,一面拉“长板”,一面补“短板”。拉“长板”是依托曹山已有特色,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并发展“农业+旅游”;补“短板”是建设农村公路,为曹山打开一条大通道。对前者,每年按照有关资金使用制度执行;对后者,由市财政投入2300万元。

  曹山区域内,除了祠堂村,还有4个行政村,共有15000多名村民。公路建设使这些村的干部和村民受到极大鼓舞。村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并且都合理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其中,在“农业+旅游”上,村与村形成了优势叠加效应。

  乡村振兴,钱该怎么投?溧阳由此获得启示。

溧阳一号公路 (资料图 王晓云 摄)

  针对全市各地山水不同样、“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历史文化资源多而散的特点,该市一举投入6亿元,在今年5月建成了一条特殊的公路——溧阳“一号公路”。

  这条公路长365公里,双向4车道,部分窄的路段2车道,串联起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20个乡村旅游点和旅游服务点,并与天目湖等著名旅游景区相连。一路还设置了22个“驿站”和休憩点,并有多处与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相通。后周村村民王金跃说:“从我家门口开车,可以一直开到天安门。”

  312个自然村与天目湖等旅游景区组成“集团军”共同发展。通车7个月,这些村接待游客已超过90万人次。更重要的是,这些村在产业发展上渐渐打开了局面。由此,村民收入普遍比去年同期增加,其中有的村人均月收入增加了800多元。林富春说,祠堂村今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6万元,比去年增加4000元。

  溧阳“一号公路”成为全国“网红公路”。目前,沿线各村都在变着法子做出自己的特色。

  像公路建设一样,对其他乡村设施建设,溧阳也注重精准投入。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上,政府则牵头推出“政银担”信贷举措,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

  在乡村特色不被“吃”掉的前提下,热情迎接“资本下乡”

  杨家村成为蓝城集团“分公司”

  浙江蓝城集团看中了江苏常州溧阳的杨家村。于是,杨家村村民忙开了。

  蓝城集团主业是建设管理。现在,他们紧盯乡村振兴战略,发起了“资本下乡”行动。他们是在赴多地考察后,选定苏皖交界处的杨家村的。

  项目建设部设在村委会。10月18日,执行总经理姚克荣说,这是一个“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名为“悠然南山”。项目总投资20亿元,由蓝城集团、溧阳市、戴埠镇、杨家村等共同出资,蓝城集团占70%。

“悠然南山”(资料图)

  为了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项目建设部正在把每家每户打造成景点,把全村打造成“亲农景区”。同时,大力发展有机种植,营造古朴的农耕乐园,再结合风俗民情适当发展特色民宿。

  杨家村有9个自然村、438户人家。由于大部分青壮年男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妇女只能进行单一种植,每年亩均收入只有500多元。起先,村民担心蓝城集团要来“吃”掉村庄,让大家搬家,不少人不乐意;得知蓝城集团保证不外迁一户人家并要放大这里的特色优势后,家家户户主动签约。

  现在,这里一天一个样。荒芜的土地被“复活”,分散的耕地被连成片,全村耕地从原来的1800亩增加到2000多亩。大规模有机农业生产所需的机耕大道、水利沟渠、现代化灌溉设备等,该修的修了,该建的建了,该添的添了。村容村貌大变样,道路景观、污水管网和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完成,美化庭院和装修民宅工程正在推进。目前,已有100多户农家庭院和民宅完成改造,户均花费30万元——村民不必掏一分钱。改造后的农家庭院和民宅,既有意境,又有情趣。

  村民们对自己的未来也都心中有数。村民何泽军说:“我家土地流转了,可收租金;茶园入股了,每年有分红;我们夫妻俩经过培训,将到‘悠然南山’上班,每人每月工资能有4000元。村里还将建设各种各样的设施。蓝城集团也能赚钱。好事,真是好事!”

  “资本返乡”带动力强大

  沈祖富赚的钱都投在了山上

  “我赚的钱,都投在了山上。”10月14日,沈祖富说。

  沈祖富是天目湖镇三胜村人,今年56岁。早年,三胜村很穷。直到2008年,这里才实现水、电、路“三通”。沈祖富小时候常常吃不饱饭,一家人曾经连续3个月天天吃山芋、喝酱油汤。

  后来,沈祖富外出谋生,在建筑领域闯出了一条路。沈祖富成为事业成功人士。

三胜村新貌(资料图)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思乡之情一天比一天浓。渐渐地,他对儿时就听说过的“乡贤”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他终于回到故乡。

  他把乱石遍布的荒山流转过来,覆土植树;然后,创办生态农业园,带领村民一步一步发展现代农业。

  为了与园区发展配套,他创办了园艺公司和休闲山庄。为了进一步在资金上支持园区,他创办了金属公司等。

  这个园区包含大片丘陵,共有8万多亩地。目前,被用作产业开发的有1.5万亩,其余的都被植树造林。园区在开发建设上已投入数亿元,主要生产各种高品质水果、苗木、茶叶等,年产值达到1.2亿元。

  沈祖富说:“能把钱投在家乡,而且看到效果,我很自豪。”

  眼下,园区正在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并建立现代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

  “蓝莓,是我们的‘新生儿’。”园区蓝莓基地负责人崔建民手里抓着一把基地自产的蓝莓说。那些蓝莓,饱满、颗粒大、香味浓,市场上很难见到。

  崔建民是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是园区专门引进的人才。

  园区既引进人才,也“引进”土壤。去年,为了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和硒含量,园区花大代价,专门从东北运来大量的腐殖土。然后,建设先进的排灌设施,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栽培蓝莓。目前,园区一边着手扩大蓝莓种植面积,一边筹备新上蓝莓深加工生产线,并建立现代销售网络。

  “到明年,蓝莓种植面积将占园区已开发部分的十分之一。”崔建民说,“蓝莓产业前景广阔。我们将生产蓝莓酒、蓝莓果酱、蓝莓饮料,还要萃取花青素。”

  依托这个园区,沈祖富还推动了当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种茶制茶,在这里有着悠久历史。但是,多年来这里的茶叶品种老化、品质不高。沈祖富率先引入白茶种植,并联合6家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创造了每亩5万元的高收益。园区还与江苏、浙江、新疆等省和自治区的农科院开展紧密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并在去年引进种植了1300多亩珍稀品种茶树,生产黄茶、奶白茶和中白一号茶。

  在沈祖富的带动下,三胜村成为富裕村,它周边的多个村也成为富裕村。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农户,仅种茶一项,户均年收入就超过5万元。在沈祖富带领下发展的各项产业,总计已惠及苏皖两省交界地带农民6万多人。

  (来源:常州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