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猫咪,每一根毛都很松软;万里长城,黄色、绿色、蓝色交相辉映;蒙娜丽莎,云锦织造神秘的微笑 …… 这些云锦作品,你心动吗?12 月 14 日下午,2018 年度"南京工匠"选树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候选人绝技绝活竞赛 ( 展示 ) 活动举行。3 位大师级选手现场展示织造过程。记者了解到,云锦织造不容易。有时候一天只能织 2 到 3 厘米。织造师们还要会十八般武艺,除了会织,还要懂历史、会配色,还要能养蚕呢!
△选手们正在比拼
云锦织造好比电脑编程,但有时一天只能织 2 厘米左右
一人在上,一人在下,织造师们在提花木机上忙活着。上面的师傅在分线的经纬,下面的师傅配色和梭织。这也是云锦的特色之处。此次"南京工匠"的候选人之一、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级织造师马顺宝告诉记者,这样的搭配就好比电脑。上面是编程,下面是显示屏。"云锦要织什么图案,靠上面的人分经纬。但是要给这个图案上色,就要靠我们下面的人。"
△织云锦好比电脑编程,上下合作
记者了解到,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入选技艺之一。云锦用料极其考究,常会用到大量金线、银线、铜线及蚕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材料。织造工艺高也非常精细。马顺宝在织造时,手翻飞不停,对五颜六色的丝线进行整理,抛梭织纬。
△云锦作品
△云锦作品
2015 年米兰世博会南京周展出的云锦巨幅作品《蒙娜丽莎》、大型云锦妆花纱地《沐鹤图》、长卷云锦版《南都繁会图卷》及作为国礼赠送的丹顶鹤鸣云锦卷轴,马顺宝都曾参与织造。
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事云锦织造已经 40 多年。"很多时候就是重复劳动,很枯燥。比较复杂的云锦作品,一天才能织 2 到 3 厘米。简单一点的作品,一天也只能织 10 厘米左右。"不过,马顺宝表示,当整个作品呈现出来时,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他表示,当年云锦版《蒙娜丽莎》就是四个工人花了近三个月才完成。
复原汉代"素纱单衣" 不仅要会织,还要会养蚕
与马顺宝略有不同,另一位候选人、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则主要从事古代织锦的研究和复制,一些失传的技艺在他手中重新焕发生机。
△云锦作品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团队曾经花了 13 年时间,最终复原了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素纱单衣是西汉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那时候的织物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蚕也不一样。"周双喜表示,素纱单衣出土时是 49 克,他们在复制这件文物时,衣服经常超重。"我们研究超重的问题,后来发现,原来是蚕进化了。汉代时期的蚕吐出来的丝比较细。所以我们又研究如何养蚕,控制丝的粗细。最后才成功了。"
看来,织造师不仅要会织,还要会养蚕,懂十八般武艺。周双喜告诉记者,在研究古代织锦时,还要研读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吃透。他从 1978 年起参加定陵博物馆的文物复制,这个项目到现在都没有结束。"当年定陵出土了 600 多件云锦织品。我到现在三十年来,只复制了 90 多件。还有很多没有完成。"他表示,云锦出土时,很多破破烂烂的,为了还原颜色和图案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明代帝王用什么颜色、使用什么图案。这些都吃透后,才能复制还原。"
在现场,两位"南京工匠"候选人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传承的问题。"定陵还有那么多件云锦织品没有复原,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把这件事情做下去。"马顺宝 2017 年带了 6 个徒弟,但是他也很担心,枯燥的工作能不能留住人。他们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云锦织造,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来源:现代快报;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