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匆匆,仿佛不经意间,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你是否还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图书馆、博物馆、大小剧院来到了我们身边?从什么时候开始,博物馆里常展、特展层出不穷?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先锋剧、歌舞剧、音乐剧+儿童剧......无数演出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荔枝新闻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策划——“数描40年”之人文篇,数据告诉你,殿堂级文青必须知晓的那些事儿。
资深文青,这些年来哪些事儿必做?
刚开放那会儿,每天看报纸、经常看电影,如果还能偶尔跳场交谊舞,那必是妥妥文青无疑;20世纪80年代中后,霹雳舞+迪斯科、台球外加数字电影,做到这些,也算合格;90年代和新世纪初,录像带、VCD、卡拉OK和网吧,必须赶着节奏趁着新鲜全都有;如今,每年没有几场演唱会、剧院、博物馆、城市书房打卡记录,还怎好意思说自己是文艺青年?
逛博物馆、泡图书馆、看演出,哪样文青最爱?
纵观40年数据,博物馆数增长最为迅猛,40年来增长17倍,博物馆由高高在上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成为大家伙儿休闲旅游好去处。十八大以后,演艺团体数量增长明显,传统与当代、国内与国外的各类演出成为近5年来精神消费新宠儿。同时,随着电子书、手机等电子阅读方式的普及以及城市书房的兴起,阅读早已不再局限于去公共图书馆借书来读。
从何时起,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变成了接地气的网红?
2008年起,我国开始进行博物馆免费开放行动,大大降低了参观门槛。从那时开始,博物馆逐渐成为休闲旅游、拍照打卡好去处。于此同时,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多。从2008年开始,江苏十年间共增加公共博物馆214座,是2007年的3倍。十八大以来,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更是连续扩大,展览次数也逐年增多。据统计,2017年,江苏各大博物馆的总参观人次居全国第一,人均参观次数达到1.17次。一年去两次博物馆,已经成为很多江苏人的生活常态。
除了借阅,打卡图书馆的新方式是?
在新一代的图书馆中,研讨间、多媒体室、创客空间等开放性文化活动场景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来到图书馆,不仅是寻求学习提升的途径,更是享受一种高品质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读书沙龙、主题讲座、新书发布等活动也在图书馆应运而生,并得到读者青睐。近十年来,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不仅实现馆藏量翻翻,举办的各类活动也增长60%。
支撑这些文化服务,江苏投入了多少?
作为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如何做好文化建设和服务?江苏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从改革开放之初的 0.199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的57.81亿,江苏文化事业费投入增长290倍,年均增速超过10%。在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下,持续加大的文化投入,让江苏人的文化气质越来越凸显,文化自信越来越坚定。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等一份报纸送到手需要好几天到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7.7%;从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大事情”到影院票房动辄破10亿,从单调贫瘠到色彩斑斓——我们追求美好文化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歇。
数据及图片支持: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江苏大剧院、视觉中国
(数据挖掘/蒋津津 魏阳 文案/蒋津津 产品&图表制作/张梦倩 动画/赵著彬 设计/陈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