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人民日报》12月20日20版以《江苏淮安生态文旅区——“员额制”聘用社区工作者》为题,点赞淮安生态文旅区探索“员额制”聘用社区工作者,为社区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开辟新路子、创造新经验。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0日20版 版面截图
原题:江苏淮安生态文旅区——
“员额制”聘用社区工作者
晚上9点多,江苏淮安生态文旅区福地路办事处悠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姬民国终于跑完了14号楼的最后一户人家,把当天的入户调查问卷任务全部完成。他一口气喝下一杯水后说:“自从实行员额制改革,我们这些社区干部工作量陡然增加,但累得有干劲、有成效!”
与此同时,福地路办事处绿地社区党总支书记唐建波也在楼上楼下来回奔波——社区准备举办一次新年家宴活动,他需要得到居民的支持和建议。
农村小区管理考试选人
今年7月,姬民国和唐建波两人从淮安生态文旅区社区干部员额制竞聘中经过笔试、面试、实绩考察后脱颖而出,成为员额制干部。
今年以来,淮安生态文旅区党工委正式推行农村居民小区干部员额管理制,实行以户定员,推行“员额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三合一管理模式,从而打造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三化”干部队伍,促进“一专多能”社区干部的塑造和服务意识水平的提升。
这一改革,缘于空间变革带来的基层治理困境。10多年前,生态文旅区全域基本处于城乡接合部,传统村社生活占据主要地位。如今,生态文旅区已成为淮安市成长最迅速的区域之一,现有商住小区、安置小区23个,设立建制社区7个,人口达8.5万人,其中农村变成居住小区的社区6个。
构建“1+8”制度管理体系
村民变居民带来人口快速增长,给社区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社区干部队伍普遍以之前的村干部为班底,队伍结构老化,学历水平较低,工作方式单一,难以完成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治理任务。自2016年以来,生态文旅区积极探索实施“村改居”干部员额管理,推动形成社区工作者队伍“三化”模式,实现“村改居”干部的角色转变。
通过公开招聘,薛梅、袁彪于2016年从淮安市清江浦区“跳槽”到生态文旅区,成为首批员额制社区干部,如今分别任绿地社区主任、滨河社区党委副书记。去年,生态文旅区再发“招贤榜”,两年累计引进18名员额制社区工作者。今年7月,生态文旅区正式出台文件,构建“1+8”制度管理体系,全面推行社区干部员额管理,共核定员额社区工作者额度编制103名,经费预算纳入区级财政;同时第三次发出“招贤榜”,公开招(竞)聘社区工作人员。最终,竞聘产生了14名社区干部、8名社区工作人员,招聘产生了3名社区干部、10名社区工作人员、5名网格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至此,生态文旅区员额社区干部达到58名,占总额度的56.3%。
实行淘汰制 工作干劲足
“员额制”改革引发“鲇鱼效应”,激活了社区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如今在绿地社区,每个星期都会举行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邻里活动,比如文艺演出、读书会、节日家宴……而在员额制实施以前,唐建波压根没想过策划并举办这些活动:“入额后薪酬待遇提高了、压力也更大了,3年内不考取社区工作者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证,就将出额。”员额制改革开启了同台竞技模式,考证仅是基本项目,真正比拼的是社区基层治理的水平业绩。“你看楼下门厅前一辆电动车都没有,再看整个小区,一张小广告都没有。”家住悠园新村16号楼的马奶奶对小区环境赞不绝口。而半年多以前,悠园社区还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楼长每日巡查楼幢不得少于两次,对发现的问题必须在4小时内处置到位。”姬民国对网格化管理要求很严。针对电动车充电难的问题,姬民国带头协调,及时安装了1100个充电桩。
随着一批优秀社区干部不断涌现,生态文旅区社区治理水平的转型提升不断加速。淮安生态文旅区党工委书记周茂萱表示,将进一步加快员额社区干部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步伐,为社区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开辟新路子、创造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