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78来丨一个吃货的40年美食日记

2018年12月20日 10:28:4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是一本美食日记。

  我的作者,生于米面粮油需要排队的票证时代,走过美食琳琅满目的商品经济时代。

  他,在80、90年代吃过许多“第一家”,也去如今不少“网红店”里打过卡。可以说,是一名资深“吃货”。

  40年里,他把自己起早、排队、拿号、等位吃过的地方都记了下来。别人的日记走心,他的日记“走胃”

  来,跟着我,一起看看这40年他都“打卡”过哪些地方吧……

  1978年冬,为了年夜饭,凌晨3点起床买鱼

  翻开我的第一页,记录着1978年冬天,主人为了年夜饭凌晨3点买鱼的事↓↓↓

  临近春节,要买年货了。这年头,为了一斤肉、一块豆腐、一斤糖,都得拿着粮票熬通宵、赶大早,还经常徒劳而返。

  ▲ 那时候挤在柜台前用粮票买东西的人们

  年年有余,为了能在除夕夜吃上鱼,我决定凌晨3点起床去买。印象深刻的是,去的时候菜市场已经围了密密麻麻的人。5点钟菜市场一开,我在人群中挤出一条路,最后满头大汗买到了1斤多的带鱼。往回走的时候,天还没亮。

  ▲1983年除夕,浙江杭州章家桥菜市场前排起买菜的长队

  为了一条鱼,凌晨3点起床排队。想想如今这个24小时营业店遍地、生鲜食品能送货到家的时代,对于各位宅男宅女们,真的是天堂了!

  1980年9月30日,第一家个体餐饮店里“下馆子”

  2年后,我的主人见证了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饮——“悦宾饭店”开张。他当时看到的场景是这样的↓↓↓

  人挤人,人挨人……今天,北京翠花胡同里相当热闹,刘桂仙和郭培基夫妇的“悦宾饭店”在这里开张了。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餐饮个体”。

  ▲1980年,第一家个体餐饮——北京“悦宾饭店”

  外食、下馆子,对习惯了吃单位食堂,每晚自己回家做饭的我们来说,是相当新鲜的。于是我下决心:去“悦宾”炒两个菜

  翠花胡同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来看热闹的除了中国人,还有外国面孔。

  饭店不大,4张旧小桌,10多把小木凳。排队等了好久,轮到我的时候店里东西所剩无几。老板郭培基向邻居借了点面条,为我们做了打卤面,同桌的几个外国人吃得两眼放光。

▲ 如今的翠花胡同里,“悦宾饭店”依然在营业

  能在第一家个体餐馆排队吃一餐,我的主人也是蛮拼的!据说,老板第一天进账就有以前夫妻俩一个月的工资呐!

  1983年9月26日,“围观”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西餐厅

  一天进账一个月工资不算啥,在80年代,一顿饭能吃掉两个月工资、上过《新闻联播》的马克西姆西餐厅了解一下?

  今天,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开业了。这是自1979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后,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西餐厅。

  ▲1983年,餐厅创始人卡丹与餐厅首批员工合影

  这是西餐厅第一次把豪华浪漫的法式大餐介绍到了中国人的餐桌。我挤在围观人群里,没敢进去。因为在在里面吃一顿,人均要150元左右!这年头鸡蛋才1元一斤,北京职工的月工资才61元。一顿饭,要抵两个多月的工资啊!

  别说法国大餐,现在就是飞去法国吃一顿,也不是难事呀!不过,当时能在马克西姆吃上一顿的,的确得相当“土豪”啦!

  1989年端午节,和各路“潮人”一起排队老字号

  80年代,从温饱线上解放的中国人开始追寻三餐之外的美食。说起当时人气火爆的中式糕点,不得不提——五芳斋。80年代上过报, 2006年入选首批中华老字号。我的主人曾亲眼见识过它的人气↓↓↓

  今年端午节,我终于吃到了号称“江南粽子大王”的五芳斋。以前我只在报纸上见过。

   粽子糯而不烂、甜咸适中。店里桂花糕、南瓜糕、红糖糕……都是“明星产品”。听说这家店创立于1921年,“很多人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吃过,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也吃过……”

  对五芳斋,印象深刻的不仅有粽子,还有今天在排队的时候见到的各种打扮时髦的人。

▲ 排队五芳斋的“时尚达人”们

  要我说,这么多“潮男潮女”聚集,老字号“五芳斋”可不逊色今天任何一家“网红”店呀!

  1990年10月,在改革开放窗口深圳“拔草”第一家麦当劳

  90年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断打开,连同打开的,还有中国人民的胃。可以骄傲地告诉你:我的主人吃过内地第一家麦当劳↓↓↓

  这次来深圳,特意找到了开在罗湖区解放路上的第一家麦当劳。听说这家店完全独资,由香港麦当劳创始人成立。

  这不是内地第一家洋快餐店。3年前,第一家肯德基已经“登陆”北京。面对洋快餐,开放的深圳人似乎更加钟情。  

▲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了

  听店员说,开业第一天很多人提前两个小时就赶去排队。餐厅本身有三层,结账的柜台在二楼,而顾客从柜台一直排到了外面的大马路上,“队伍足足有70、80米远”。

  排队买单的盛况更加空前:20台收款机,每台前面都排满了人,很多人拿着1000元或500元面值的港币兴奋地一口气买10个巨无霸

  ▲ 第一家麦当劳里的小朋友,你还喜欢可乐配薯条吗?

  第一次去麦当劳,等了接近2个小时,最后终于要到了一份薯条和可乐。洋快餐的滋味,今天算是尝到了。

  后来才知道,这家店第一个周末营业额达到了46万元,创下了全球麦当劳单店单天营业额最高纪录!这46万元,也有我主人那一份薯条和可乐的功劳噢!

  1995年12月20日,“探店”首个中外合资大型零售店

  90年代初期,开发开放浦东的十条优惠政策出台。1995年12月20日,上海第一八佰伴开业,突破了外资不能进入中国零售业的禁区。

  开业当天,107万名顾客涌入商厦,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你没猜错,我主人就是那107万分之一↓↓↓

  今天,上海第一八佰伴开业了。这家店和以前见过的商店不一样,据说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

  我被乌泱泱的人群推着进去了,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大卖场”:宽敞、整洁……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东西实在让人眼花缭乱!粮油副食、肉禽蛋奶应有尽有,吃穿用住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在里面一站式搞定!

  2007年厦门,首次在福州街边“触电”沙县小吃

  没去过沙县,很多人一定吃过沙县小吃;没吃过,也一定在街边见过。2007年,我的主人在福州与它首次“触电”——

  今天在街边,发现一家生意很好的小吃店——“沙县小吃”。沙县?听说是福建的一个小县城。

  我被老板的张罗声吸引了:“一元进店,二元吃饱,五元吃好……”进店一看,有不少来吃饭的都是学生、农民工。扁肉、拌面、芋包……店里卖的都是福州本地小吃,价格也很实惠。

  和老板一聊才知道,1991年他在下海潮中开了第一家“沙县小吃”。后来,沙县政府开始培训走出去的本地人做小吃致富。1997年12月,全县还举行了第一届美食节。就在今年,政府成立了“沙县小吃”公司,开始由单店向集团化转变。

  端上桌的小吃并不起眼,谁能想到,成了一个县的发展支撑。

  我的主人还想不到的是,改革开放让这个26万人左右的县城,走出了6万多农民经营小吃业。当年他在街边发现的“不起眼”的小吃店,不仅在国内的大街小巷都看得到,足迹甚至已远到海外15个国家和地区啦!

  2010年到南京旅游,吃到了40年人气早餐

  这些年,主人去过很多城市旅游,打探到的那些烙上地方鲜明印记的美食可不少呐↓↓↓

  去南京前,听说有一家“芳婆糕团店”很受欢迎,进入了城市“必吃榜单”中。创始人名叫史芳婆,从70年代一台手推车走街串巷,到如今拥有三十多位下岗女工的网红店

  几十年生意红火,社区小吃摊演变成了网红店。听说有些人到南京旅游,为了能在早上吃到乌米饭,甚至住到了店铺旁边的酒店里。幸运的是,这次我赶大早,最后吃到了芳婆糕团的人气产品——乌米饭、赤豆元宵、桂花糖芋苗,软糯甜香,极具江南风味!

  2016年纽约曼哈顿,尝试蹿红纽约的西安小吃店

  国外美食走进来,如今越来越多中国美食也走出去,征服了外国“胖友们”。2016年,我的主人就意外发现了这家店↓↓↓

  来纽约好几天,今天在曼哈顿市中心,意外发现一家外国人扎堆的西安小吃店。


 店主是个小伙子,去纽约后想念家乡美食,于是2005年开了小吃店。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好,还被当地媒体评为“美国17家最佳中餐厅之一”。

  一个孜然羊肉夹馍3美元,一盘凉面5美元,9美元的香辣牛肉面油香四溢……

  在一堆外国人中间端着牛肉面,我想:绝大多数排队的美国人或许从来没有听说过西安吧,但这并不影响对中国美食的喜欢……

  主人把我分享到网上,立刻引来了一波“吃货”跟帖,原来大家在国外发现的受热捧的中国美食还真不少呐↓↓↓

  2017年在不同城市,“拔草”各种网红美食

  如今,借助互联网“拼颜值、蹭热点、比口碑”的餐馆可真不少!主人“拔草”的网红店逐渐增多,他也新晋成一名美食博主,经常和粉丝分享交流,把我从一本“美食日记”活脱脱变成了“网红美食指南”↓↓↓

  脏脏包、脏脏茶、豆乳盒子、一点点、网红青团、肉松小贝……这几年去各大城市旅游,能说得上名字的网红食物我基本都吃过。

  在粉丝们的推荐下,前两天我又“拔草”了上海的几家网红店:为了那杯奶茶,找了好几条街;为了一口葱油饼,寒风中等了2小时;冲着人气火锅店,排了上百个位……

▲这些网红美食,你吃过多少呐?

  前不久看新闻,中国人每年人均排队等餐时间接近86小时。2017年,上海人均每餐要23分钟,居全国首位!

  除了像我主人这样亲自到店买,如今,要吃到网红店的美食,你还可以,叫!外!卖!呀!

  2018年底,预定“一桌难求”的年夜饭

  还记得1978年冬,我的主人为了年夜饭排队买鱼的事么?今年,他又为年夜饭发愁了↓↓↓

  和家人商量过,今年的年夜饭去外面吃。选了一家中意的酒店,打电话过去才知道:早在一个月前,这家店就已经被订满了。不仅今年,就连明年的年夜饭,都已经有人开始预定了。

  看来,要想在去这家店里吃一桌年夜饭,最快也要等到后年了。

▲ 为年夜饭排队等餐的人群

  那么问题来了:今年你家的年夜饭,是选择在家做,还是出去吃呢?

  如果说40年前,守在供销社柜台前买米买油卖肉,是因为食物紧缺;

  围在第一家西餐厅、洋快餐店前,是为了尝鲜开眼;

  那么如今,五花八门人气不减的“网红”店,年夜饭“一桌难求”,展现的则是生活水平的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40年,

等待“拔草”的食物在变,

餐饮消费升级的速度不变;

排队“打卡”的餐厅在变,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变。

岁月的炉火,时代的波澜,

都化在那些曾让人驻足停留的店铺中。

期待下一个十年,我能陪伴主人见证更多

比风云诡谲的时代更加鲜活的食物与人……

(文案/向莲君 设计/贾辰婧 吴倩)

  更多文章:

  我从1978来丨从尺素到网速 听听爸妈的40年浪漫简史

  我从1978来丨40年“地标”你打过卡吗?有只“小仙女”约你聊聊

  我从1978来丨休闲娱乐来一下!《下班后的故事》是时候讲给你听了

  我从1978来丨迎来送往40年,一扇门的自白

  我从1978来丨今天我们聊生娃~

  我从1978来丨交通变革40年:准备好了吗?我要加速起飞咯

  我从1978来丨“穿”越40年 那些年走花路的时尚达人都穿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