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林子楠,是一个视觉艺术家。我从事街头艺术创作至今15年,我希望把东方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情感融入我的作品,为一个街区增添色彩,让它焕然一新、重燃活力。
街头艺术,最早是从美国六十年代的嘻哈文化延展出来的,很多艺术家把街头当媒介,来传递他的故事或态度。
2000年左右,我从杂志上看到一些涂鸦符号,当时就特别感兴趣,立马拿上喷漆在墙上画出来了,这就是艺术最根源的冲动。
看了很多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后,我觉得我也可以挑战一下这个未知领域。
一直以来都有人对涂鸦有刻板印象,觉得是乱涂乱画。作为小众文化,我们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多困难。
最困难的时候是在2008年、2009年,那时候自己也在迷茫期,不确定要不要坚持做涂鸦。为了寻找答案,我和好朋友从云南出发,一路边涂鸦边结交朋友,在旅途中寻找方向。
在旅途中,看到条件允许的墙面,我们就会创造涂鸦,在公共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近几年来,涂鸦这个文化群体的形象逐渐变得正面了,大家对涂鸦艺术也更加包容,特别是上海,各种小众文化都可以找到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我们也陆续接到了很多合作项目。
我觉得最大的体现是文化的自我认同,这是我非常大的创作动力。
我从小学国画,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回归东方、回归中国,再基于美学来重新创造。
比如国画的特点是有较大留白,我就会在构图或画面节奏上有一些留白,让我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东方元素。
我们在温州米房公共艺术街区做的THE PEACH LAND(桃花源)公共艺术项目,概念就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把里面的一些元素进行了抽象化表达。
温州米房公共艺术街区是温州的面粉厂改造而来的,当时它的作用是提供果腹之粮,变成创业园后,我们希望它的概念变成提供精神食粮。
我们创作的建筑是36米的圆弧,画起来难度较大,这样体积的作品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项目的地面部分,我们设计了一个滑板场,项目完成后,我想请一个滑手在这个滑板场上滑一段,会很有意思。
这个项目我想做的不止是壁画,我们更想营造一个文化街区,喜爱青年文化的人可以在这里汇聚,同时它也可以刺激不同族群的活力。
上海衡山路的公共项目,是政府部门主动联系到我们工作室来做的。我觉得,这表示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公共艺术了,希望通过艺术去重燃一个街区。
我在上海住了五年,衡山路也是我生活的地方。因为历史原因,衡山路的景致和建筑有东方特色也有异国风情,我会基于这个特点来进行创作,为这个街区增添风景和趣味性。
我在衡山路创作的巨幅露天壁画《新浪漫》,里面运用了兰花、旗袍、百代唱片等元素。我把这个城市当成画廊,直观表达这个区域的文化和自己的想法。
城市的活力就是不同的文化形态组成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软文化。
现在我们的很多项目都可以把一个城市的某个区域变成城市新地标,更多人在这里通过视觉去了解城市文化或作品内涵,从而打造一个人们乐于交流和互动的场所。
我可以做一个先行者。从国内公共文化发展之初到现在,我都一直在这个浪潮里。我们想提供一个窗口,让世界通过这个窗口了解我们这代人在想什么,挖掘我们自己的文化,并和全世界分享。
【编者手记】
公共艺术就像是一个区域最直接的名片,每个城市,乃至城市不同区域都可以有它不同的个性和面孔。
在今天,我们每天都能发现崭新的元素,接受崭新的想法,看到越来越多的小众文化在走向大众视野,这,也是这个时代魅力的体现之一。
(编辑/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