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中国大地沧桑巨变的40年,也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40年。伴随改革开放脚步成长起来的人们,被时代推动,亦推动时代。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担当者、亲历者、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一个个“中国梦”的生动样本。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重磅推出系列人物报道,为你捕捉新时代下鲜活多彩的中国面孔,带你一起感受中国发展的蓬勃动力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逐。
我叫吴东兰,今年43岁。我是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人。来自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想要把侗族大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侗族大歌,有多声部且无伴奏。一个人在前面领唱,后面可以有十个百个千个、甚至上万个人跟着唱,形成自然的和声。以前我们侗族是没有文字的,侗族大歌就是我们民族传承文化和记录历史的载体,也承担了很重要的教化功能,教下一代怎么去孝敬老人,怎么样做人。还有一些歌,歌声是模仿大自然里的声音,包括鸟叫、虫叫、野兽叫、水声。我们在大山里面经常听到这些声音,一学就会。
侗族大歌也没有规定的谱子,就是靠那些老人家们传唱,她们怎么唱就怎么传。想要成为侗族大歌的传承者,必须要得到老一辈歌师的认可,她们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带领村民们把侗族大歌延续下去,确定你有没有能力把歌教好。几个寨子上的歌师都确认你可以传承,那你才能教,才能去传承。
因为文化程度的限制,有一些老歌师仅凭记忆力来传唱,其中有一位曾对我说:“你有文化,你把这些歌记下来,我就传给你。”比起老一辈歌师,现在我拥有更好的条件去记录、传承,所以我想把这个责任担在身上。
后来我就去贵州大学里进修了一年,学声乐、学一些侗文。我想把老人家的歌词、调子记下来,再归纳出有多少侗族大歌,有多少种类,再进行分门别类。我想整理出一本书来,让以后的孩子看到这些谱子和侗文,就能唱这些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侗寨有九位姑娘把侗族大歌唱到了法国。在1986年的法国金秋艺术节上,观众们为歌声所倾倒,他们觉得这种音乐特别美妙,其中一首歌甚至被请求反复唱了八次。这是侗族大歌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我们侗寨觉得很骄傲。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既然大家这么喜欢,那为什么我们不把它发扬传承好呢?
于是慢慢地,大家都自发地来一起唱歌,父母们都催着孩子去拜歌师、学唱歌。出去打工的人回来了,也来参加唱歌。现在我们本地旅游业做得很好,外面的客人来想听我们侗族大歌,随便走进一个鼓楼,就能听到正宗的侗族大歌。
以前我们这里信息比较闭塞,这么多的侗族大歌,这么好听的调子,很难传播出去。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有了网络作为一个传播平台。我们也经常在网上发一些图片、视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我们铜关村的侗族大歌唱得这么好,人也漂亮。邀请大家都到我们这里来旅游,都来听我们唱侗族大歌。
如果没有侗族大歌,对我们侗族人来说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遗憾。我有这个心愿,就是把侗族大歌永远传承下去。
【编者手记】
侗族大歌于2009年入选了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态,更是侗族人民取材于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古老的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以吴东兰为代表的、一代代歌师的口传心授。而传承侗族大歌的过程,也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延续。
进入专题,了解更多>>
(编辑/张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