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冷门的非遗,近年来成了热词。“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遗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而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的状态。
记者走访发现,高校已成为传播、传承非遗的新阵地,不少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中去,有的甚至从“非遗”技艺里摸索出了创业门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正就是其中一个。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篆刻的他,高中开始尝试创业,这学期在学校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相比于同龄人还需要向父母伸手,王正已经成了月入过万的职场精英,更让大伙吃惊的是,虽然才大二,他已经带领着同学们一同走上了创业路。
理工男在石头上“找感觉”
王正的工作室设在扬工院图文大楼的一楼,取名为“金印紫绶文化工作室”。记者走进工作室看到,墙上挂满了关于印章的故事、以及扬州篆刻大家的作品,就连头顶的灯都是一个个印章的模样。
喜欢在石头上“找感觉”是王正对自己的评价,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他,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习传统篆刻,从此一发不可收,“高中的时候就尝试着自己卖印章,进入大学,虽然学的是造价,但还是不想放弃篆刻。”王正告诉记者,进校后自己就参加了书法篆刻社团,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成立工作室,“我还带了两个徒弟,他们都是跟着我学习的,现在我们一起组建了工作室,我主要负责技术,他们负责运营和辅助教学。”王正非常自豪地说。
记者看到,王正篆刻出来的印章十分秀气,刚柔并济,“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古人的篆刻布局,虽有小成,但没有达到自己的风格。”王正谦虚地说,“我比较注重布局、讲究章法。”王正透露,他希望在篆刻艺术造诣方面有所突破,进入大学后,他又报名学习了书法和国画,并拜扬州名家刘方明为师,如今不管在徐州睢宁老家,还是扬州,王正都已经小有名气。
现在,每天下午没课的时候,王正就去工作室“上班”,直到大楼关灯才离开,“每天都要刻上几方,最多的一天刻了三方,一个月至少要刻七八十方。”王正说,自打学习篆刻之后,自己能沉下心来做很多事情。
传播文化让更多人爱上篆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正告诉记者,起初篆刻是爱好,现在变成了事业,然而,在创业这条路上,王正说自己还是个新手,创业之初,吃尽了苦头。
“篆刻是纯手工制作,成本高、周期长,从起初的材料购买,到后面的篆刻订制,再到销路,问题一个个出现。”王正说,这时候他必须完成从爱好向创业的转变,从一个“爱好者”变成“创业者”。
“最初为了赶单子熬夜是常有的事情,工作室完不成就带回宿舍加工,着急的时候一个小时就能刻一枚。”王正感慨,成立工作室是头脑一热,没想到创业这么艰难,他和小伙伴都没有经验,什么样的经历都遇到过,比如资金不足,技术不到位,产品质量不行,漏单现象等等,“既然选择了,我们就要走下去,想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硬着头皮往前冲。”王正自嘲,团队通过不断的磨合,经过大半年的试运营,如今工作室也产生了经济效益。现在,王正的团队打开了线上线下两个销售渠道,“一个是书画协会有一些订单,还有就是网上接单,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要刻100多枚。”
在许多同龄人手机不离手,沉迷于网络游戏时,王正却沉浸在他的一方篆刻世界中,比起月入过万,传统艺术的魅力更让他心动。“未来,我们不太愿意推广机器量产的印章,还是想推广纯手工制作,印章的成本较高,但是,我不会为了赚钱急功近利,我希望以文化为‘卖点’,实现理想的同时,带动更多人爱上篆刻艺术。”王正如是说。
高校兴起非遗创业是有益尝试
实际上,目前扬州不少高校都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专业特色,致力于扬州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70岁的杖头木偶省级非遗传承人颜育,从14岁开始拿起杖头木偶,颜育的艺术生涯已走过了56个年头,教授过的学生逾千人,“我在扬州大学教过的很多学生是外地人,不少人离开扬州后,还把木偶带了回去,如今仍时常拿出来练习。”颜育说,她希望更多人了解扬州杖头木偶文化。
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学生为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非遗创业也形成了星星之火,“虽然没有像其他创业形式规模化,但是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非常鼓励学生非遗创业,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的精神,通过新途径、新平台,拉动非遗经济,是一次有益尝试。”扬工院创业中心负责人颜正英说。
(来源/扬州晚报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