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资金不足,一条村道修了2年后又不得不筹款返修,这事曾让惠山区张皋庄村书记刘志伟深感:薄弱村要发展,资金是一道坎。“如果能有更多资金上大项目,这也便于薄弱村增强造血功能”。近日,他拍拍手上的“恒生商务楼转让协议书”高兴地说:“区、镇对薄弱村增收型项目加强帮扶,使我们村拿下了1000多万元的商务楼产权,一年能增加村级收入75万元。”
乡村振兴之路上,一个村都不能落下。市委农办向记者表示,薄弱村帮扶要由“输血”为主转为加强“造血”功能,这在无锡已成共识; 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产业增收作用从而加快脱贫步伐?村级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惠山区实施“区镇两级分别补贴45%”的突破之举,每村奖补总额最高达1000万元,项目帮扶力度居于全市前列。截至目前,区里8个薄弱村开展了项目建设,平均可由此增加村级年收入70万,增幅30%以上,远高于全市村级经济年均增长水平。
■给“蛋”不如给“鸡”,帮扶资金池扩大
张皋庄村缺乏区位交通优势,多年来一直是薄弱村,村委办公大楼、老年活动室、村级主干道等建设都依靠企业和结对部门的帮助完成。“近年来村里老百姓希望扮亮村庄的呼声越来越高,村里人居环境亟需全面提升,至少要六七百万元,再靠以前‘输血’式帮扶难以解决。”去年初,刘志伟一想到这就忧心忡忡。再者,村庄提档升级后每年的长效管理资金也将增加到100万元以上,对一个村级稳定性收入不足200万元的村来说也是个难题。
“薄弱村怎么帮扶”一度也在惠山区农口条线引发热议。区委农办就此多次调研,不少村庄反映,乡村振兴势必要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给“蛋”不如给“鸡”,帮助村里增加经营性收入。区委农办主任张耀荣认为:“如果因资金不足而‘简单’干,就容易导致工程质量不高,或村庄美化工程等缺乏系统性,最后往往可能重复投资。”区政府开会研讨后明确,扶贫不能只算眼前的“经济账”,更要因时、因地制宜,算“社会账”和“资金效益账”,遂扩大了区、镇帮扶资金池。2年来,8个薄弱村抓住工业及休闲农业旅游迅速发展的契机展开“造血”项目建设,项目平均投入约1000万元。目前另外8个村也已基本确立了意向性项目。
■村村联合,用资金优势破解资源不足困境
没有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位置偏远,企业、人才不愿来是不少薄弱村面临的村级经济发展弊端。阳山镇高潮村等4个薄弱村却利用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走出了新路:用3688万元买下了欧超重工公司厂房,最高的可一年增加村级收入79.5万元。
薄弱村增收项目扶持政策给了高潮村书记曹鹏找优质项目的底气。利用村里的闲置厂房吸引企业进驻是曹鹏等人一开始四处奔走的重点。听说镇工业集中区一家生产船用吊机的企业主想扩大产能,有意将厂房盘出以改善资产和财务结构,村里和企业主进行多次磋商,但厂房价值数千万元,仅靠高潮村一家难以“拿下”。于是他们联合了另外3个薄弱村“吃”下了厂房,再出租出去获得收益。“以前薄弱村到村外区域发展,多要和经济强村联合,所得收益仍然有限,如今有了资金支持,薄弱村抱团也能啃下大项目,并获得较大的增收空间。”曹鹏说。
■建立监督等机制,确保每一分钱发挥最大效应
桃源村去年准备利用奖补资金建设民宿,花了大半年,开了10余次协调会才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解决了少数村民因资金不足不愿意跟进的问题,并于最近通过了项目审批。在村书记张谷看来,薄弱村增收型项目的评审可谓多年来最严格的,而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
“帮助薄弱村精准脱贫,首先要项目选择精准。”张耀荣说。区、镇、村一起选择有长期稳定性收益、资产质地优良的项目,才能使帮扶资金发挥最大效应。区里明确,每个项目的可行性、合规性、环保性、投资回报率等都要先镇里“过堂”,再由区分管领导召集区发改、财政、住建等近10个部门进行评审,并经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后方可实施。2018年就有6个申报项目在项目评审、研究时被“枪毙”。“我们制定这个政策的初衷就是通过帮扶项目真正解决薄弱村稳定增收的问题,因此帮扶项目宁缺毋滥,一定要货真价实,要把好事办好,经得起历史检验。”惠山区委书记李秋峰说。
资金使用精准是扶贫扶到根子上的另一道“保险”。项目通过审核后,区财政先将70%的奖补资金拨至镇(街道)财政,薄弱村通过报账方式支取,剩余的30%等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区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时,一经发现有违规使用的,就取消或核减扶持资金,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