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这位泰州人走访调查,南京大屠杀开始时间才得以改写……

2019年01月10日 10:41:15 | 来源:泰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00年5月

  在丹麦举办的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展览上

  丹麦人辛德贝格

  被世人重新认识

  他曾在那场劫难中

  参与保护了

  近两万名中国难民

  也是从那时起

  时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的

  泰州人戴袁支

  开始了长达10年的走访调查

  人物名片

  戴袁支

  1951年生于泰州海陵。大学文化,高级记者,曾任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现受聘“南京大屠杀史和国际和平研究院”(省级智库)研究员,被专家称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城外难民营历史绕不过去的第一人。

  著有《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卡尔·京特 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参编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30卷;另领衔编著的《经历南京腥风血雨的俄罗斯人》待刊。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0年《新闻年鉴》、《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72卷,均有其小传。

  开始寻找辛德贝格

  1979年经团省委推荐,省委组织部和中国青年报社分别考察,爱好文学和历史的戴袁支,从县级泰州市的团市委选调到中国青年报社成为一名记者。

  2000年,他做记者已经21年。当年5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兴祖到丹麦奥胡斯市举办“珍爱生命国际大救援”展览,提出要寻找辛德贝格,据记载,辛德贝格曾帮助过南京难民。

  作为中国青年报记者,戴袁支觉得高教授要做的事很有意义。于是他骑摩托车去了南京城外20 多公里的江南水泥厂,查找档案、厂志,并寻访老职工。

  高兴祖教授是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第一人,回国后他肯定了戴袁支的一些想法,遗憾的是,几个月后高教授去世。戴袁支决定完成老教授遗愿。

【2015年8月,戴袁支在哥本哈根的F. L. 史密斯公司总部收集相关史料。】

  找到珍贵的41张照片

  在寻访中,该厂老职工和附近的老农说,当年江南水泥厂还有位德国博士“昆德”(实为京特),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待到50年代。这个意外发现证实江南水泥厂救助中国难民的外国人,除了辛德贝格,还有京特。

  当年江南水泥厂的生产设备从丹麦购得,工厂所属公司董事会商请供货商派人一同看守设备,这就来了辛德贝格。而出生在唐山的京特会讲汉语,其父子两代与几位中方董事都熟悉,便请他佯装成德国电器设备供应商的代表,与辛德贝格一同来到江南水泥厂。

  戴袁支请一位旅德的朋友帮忙,大海捞针般从几百个相同名字中寻找到京特的家庭。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京特夫人尚健在,她提供了京特家族保存的41 张历史照片,其中有一些就拍摄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

  照片中有人头部受伤、胳膊绑着绷带,有人拄着拐棍,有的母女背来被褥、稻草避难,有的牵着耕牛前往难民营,真实再现了当时难民逃难,以及江南水泥厂、栖霞寺难民营的场景。这些照片,以前连史学专家都没见过。

  几经辗转,41 张照片于2001 年从德国带回中国,这段尘封数十年的难民营历史,开始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8年12月1日,戴袁支陪同哥本哈根大学研究员何铭生,参观南京江南水泥厂时,在辛德贝格铜像前留影。】

  大量铁证填补学术界空白

  戴袁支通过丹麦驻华使馆和丹麦记者,找到辛德贝格的妹妹及其外甥女的联系方式。据了解,时年26岁左右的辛德贝格,1937年8月先在上海做一名英国战地记者的司机兼摄影师,同年12月5日来到南京,一直待到1938年3月20日,共107天,为保护难民做了很多事情。回丹麦不久,他便去了美国直至去世,终身未婚。

  通过与辛德贝格亲属的交流,戴袁支发现了大量铁证——

  找到1938年2月辛德贝格寄回丹麦国内,并由朋友发表在丹麦报纸上记录南京大屠杀后城乡景象的信件,十分珍贵。

  找到了辛德贝格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相册及原始英文说明,包括日军分别因抢钱、取乐、难民没向他们敬礼而杀人等,其英文说明无可辩驳。

  辛德贝格的父亲作为报社编辑,曾在丹麦《奥泽新闻周报》上发表连载,报道了在日内瓦举行的第24届国际劳工大会召开期间,辛德贝格给各国驻国联的代表、记者,放映了他带去的记录中日战争的影片,以及揭露日军暴行的影片的前后情况。报道保留了若干细节,真实可信,极其珍贵,此前中国史学界无人知晓。

  1938年6月率领中国劳工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劳工会议的朱学范等人,在辛德贝格护照上写的“中国之友”的题词;

  1938年南京栖霞地区乡绅赠送给辛德贝格的“见义勇为”的丝绸横幅等等。

  ……

  发现改写南京大屠杀开始时间

  为研究江南水泥厂和栖霞寺两座万人难民营,戴袁支曾下乡寻访幸存者、见证人,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这为科学界定南京大屠杀时空提供了依据。除了查找各地典籍、档案,2002至2004年,戴袁支做了三次“田野调查”。冒着暑天高温,他带着几十名大学生,先后到南京郊外的栖霞、玄武、江宁、雨花台等区的村庄,走村串户。

  他们寻找到了若干七八十岁乃至九十多岁的老人,当中还包括身有日军枪伤的老人,逐一记录了老人们的口述历史,编成三本《苍天回眸》证言集,后来都被收入《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当中。

  之前,不少人都说日军是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开始了大屠杀,而戴袁支他们在调查中发现,1937年12月6日,日军第十六师团在进攻南京的途中,就采用枪击、溺毙、锹砸、刀砍、刺杀等手段,对当时江宁县孟塘村、湖山村等地村民展开血腥屠杀。而实施大屠杀的区域,也不限于南京城内,还包括南京城外的许多村庄。

  延伸阅读

  为保护中国难民

  两位外国友人拼尽全力

  十年漫漫探寻路,戴袁支克服重重困难要寻找的辛德贝格和京特,在那场浩劫中,又是怎样不遗余力地保护着中国难民呢?

  据了解,日军进犯南京时,一路烧杀抢奸,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起初有些难民以为躲在栖霞寺可保命,可未能幸免于难,是辛德贝格帮忙把呼吁信送出。

  12月11日起,以辛德贝格、京特为首的江南水泥厂,开始在厂外收容难民,从几千人发展到上万人。1938年3月,随着栖霞寺难民的涌入,难民人数一度达一万五至两万。现藏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的照片显示,当时厂区附近搭满密密麻麻的草棚、芦席棚。京特、辛德贝格甚至还冒险收容死里逃生的中国部队官兵。为保护难民,他们在难民区插上丹麦、德国国旗,与日军周旋,阻止烧杀抢奸,救济难民。

  寻访中,湖山村老人苏国宝记得,当他家难民棚失火时,两位外国人各给过他一块银元,帮助他们家度过困境。辛德贝格、京特还开办了难民诊疗所,现在戴袁支已考证了诊疗所的旧址,考证了那些镜头是美国牧师马吉拍摄于江南水泥厂诊疗所。

  (来源:泰州发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