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谢谢你救我!4岁白血病患儿与南京这位大学生“心血相连”

2019年01月22日 13:42:1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1月22日)上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一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手术正在进行,捐献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8级研究生查振兴,被救助的是一名4岁白血病女童。

  拯救陌生生命 他义无反顾 

  早上7点,中大医院血液科病房里,查振兴刚刚打完最后一针动员剂,相比前几天,脸色略显苍白。为了防止体内钙质流失,一个小时前,挂了两袋葡萄糖。

  查振兴说,第一天打动员剂后,他还能步行到玄武湖公园。可是从19号到现在,他没有再下过楼:“站的时间长,腿疼,躺时间长,腰疼。反正就是睡不好,好想回去睡个好觉。”

  7:50进行捐献前最后一次抽血,医生建议他吃点早饭,查振兴起身时却疼得突然走不动了。他说,就是脊髓里传出的痛。

  8:50正式采集开始,查振兴左右两臂各通了一个管子,通过特定的医疗设备,全身血液经历了体外大循环,造血干细胞被集中到采集袋中。查振兴说,一想到无菌仓里的小女孩,心头就热热的:“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往小女孩那边送,她肯定比我更紧张、更期待。我是献出一部分细胞,但她是等着救命。”

  不少人一听到“捐骨髓”就觉得害怕,以为骨髓捐献是要用一根针管扎到脊椎里抽取脊髓,其实不然。通常所说的“骨髓移植”实际上大多都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大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宋慧慧告诉记者:“我们把骨髓中的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通过外周的循环,把需要的干细胞采出来,剩下的细胞血浆都会回输给供者。对供者本身的健康是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查振兴本科就读于淮南师范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同学一起登上了献血车,并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8年10月底,正在上课的他突然接到安徽省红十字会电话,他和一个白血病孩子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这距离他献血过去了4年。

  要救的人,查振兴并不认识,但他几乎没有犹豫,便去做了捐献前的常规体检。

  捐献日期定在了2019年1月17日至22日。随着日期的临近,查振兴的心就吊在嗓子眼,每天通过南京市红十字会了解孩子的情况,每每想到那个正饱受病痛折磨的小女孩,就觉得心痛。而他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大男孩,也像完成使命一样,小心翼翼地爱护着自己的身体。“不能生病。冬天最容易感冒,一旦感冒,供体受污染,捐献就得往后拖。我以前出门我都不戴手套,不戴帽子,现在只要一出门,手套帽子什么全戴上。”查振兴笑着说。

  为了确保捐献 他一直瞒着家人

  1月17日,结束了所有考试,查振兴被接送到了中大医院。我们没有见到查振兴的家人,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同学和老师。他告诉记者,这件事,他始终没有和家人透露半点消息,一是怕他们担心,二是怕他们知道后,无法顺利完成移植。

  学校给了他很大支持,这期间恰好期末考试,学校特地为他提前安排考试。上午9点,校长、老师和同学陆续来到病房探望,省市红十字会领导也来慰问表彰他。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亲切地对查振兴说:“我们对你的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给予认可,也要向你学习,这是对南师大的教学传统诠释。”南师大副校长孙友莲告诉记者,查镇兴同学作为在职研究生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他是江苏省第二例,南京市第一例,也是南师大第一例。

  12:38,查振兴顺利完成了198毫升的造血干细胞采集。遵循供患双方双盲的原则,捐献者和被捐者不能见面,为了表达感谢,对方医院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封孩子家长的信,他们以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对查振兴深深的谢意。

  “感谢你拯救了我的生命,又让我可以像其他下朋友一样,出去玩耍,可以去上学了,我以后一定做一个听话爱学习,和乖巧的小宝贝,我会积极配合治疗,不哭不闹,不辜负叔叔对我做的一切”。接过这封信,查振兴欣慰地笑了。

  他随后打电话给常州打工的父母,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先是一愣,在得知儿子身体无恙后,也很关心受捐小女孩的病情。造血干细胞将匹配度很低,南京截止目前只有64例。这一凝聚着大爱的采集袋将由专人护送至河北,预计今天晚上9点,这份珍贵的造血干细胞就会注入到患病女童体内。

  更多内容,请关注今晚18:30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360》栏目,或收看江苏教育频道21:30《江苏教育新闻》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余根网 谢斌斌 马静如 周健 柯佳 江笑笑  江苏教育频道/黄迪 王健安 张雨娇 编辑/玉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