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暖!南通“银发助学团”十年圆了 300 多孩子的读书梦

2019年01月28日 06:18:10 |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 有困难来找我,千万不要放弃读书。"1 月 9 日,南通如东县马塘中学小雨淅沥,10 名贫困学子从退休教师杨光源手中接过助学金,这也让孩子们在冬日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2007 年,当时 70 岁的杨光源以一己之力拉起 " 银发助学团 ",到现在已有了 130 多名成员,10 多年间募集了 80 万元捐款。他们让 300 多名孩子继续学业,目前已有 6 人大学毕业。这位退休老教师,就如他的名字一样成为了孩子们的 " 光之源 ",用十年时间丈量出了爱心的半径。

  一张小纸条,给了孩子们考大学的 " 底气 "

  " 孩子们,好好学习,有什么困难就找我们,等你们考上大学了记得报分数,学费我们来想办法。"1 月 9 日上午,如东县马塘镇飘着蒙蒙细雨,80 岁的杨光源拿出信封装着的厚厚一叠助学金,分别交到 10 名高三学生手中。

  父母早早离异、多名家属残疾、依靠低保勉强维生 ……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家庭环境。每年一千元的助学金,可以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在课堂学习。

  在这次获得助学金的学生中,马塘中学高三的小鹏(化名)是受助时间最长的。在他年幼时父母离异,父亲和奶奶离世后,家庭境况更是每况愈下。念初中时,小鹏通过学校的老师和夕阳红基金会联系上了,这六年来基金会便一直在定期给他们提供助学金。

  " 希望能考上大学,以后有能力可以和杨老师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在发放仪式现场,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和对未来的畅想。

  在送助学金时,杨光源还给每个孩子递去了一张两指宽的小纸条。纸条写有杨光源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以后有啥困难就跟我直接联系,等考上大学了,学费我们也会帮你们想办法,不用着急。" 这是为了照顾青春期孩子们敏感的心思, 不让孩子们感到太尴尬。

  

  孩子们有继续求学的 " 底气 ",正是因为有这支 " 银发助学团 " 作为他们坚实的后盾。

  像这样的场景,在如东县马塘中学每年都会上演几次。以杨光源为首的夕阳红助学基金会,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基金会成员捐款,对符合受助条件的贫困学生每学年定期发放助学金。近 10 年来,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已经有 300 多名学子受助,6 名资助对象大学毕业,两名中专毕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老教师们组成 " 银发 " 助学团

  马塘是个小镇,底下有 17 个村,孩子们大多都在镇上的中学上课。有些家庭失去了 " 顶梁柱 ",留下的老人和孩子只能靠着种地的微薄收入支撑着。没有钱读书便只能出去打工,早点赚钱补贴家用,这在当地并不罕见。

  杨光源教了一辈子的书。岁月催人老,新入学的孩子们却年轻依旧。鬓边染上了白发,杨光源也退休了,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从眼前走过,他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在杨光源的记忆里,父亲的形象已经非常模糊了。父亲参军时他才 3 岁,后来才知道父亲是华东野战军十一纵队 32 旅 96 团七营教导员,牺牲在了战场上。失去父亲庇佑的杨光源,是靠着政府每月给的 5 元助学金读完了整个中学,被培养成了中学教师。恩情二字,贯穿了杨光源的生命始终。

  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没有人比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上学的重要性。2007 年暑假,他在调研时得知马塘中学有部分学生家境贫寒,可能面临着辍学的危险,这让他的心揪了起来。" 无论怎样也不能让娃娃们没有书读!" 他当即就有了一个想法,希望能成立一个助学基金会,帮助孩子们度过难关。

△杨光源探访贫困生家庭

  当时杨光源是马塘镇老干部教育党支部书记,开会时他提出了这个想法,得到了 48 名退休老教师的回应。第一次捐款,他们就筹集到了 1920 元钱。而这成了基金会的第一笔资金。在那之后,基金会的成员们不断壮大,到现在已经有了 130 多人加入进来,大部分都是学校的退休教职工,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超过了 90 岁。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这些已经白发苍苍的老教师们,每年暑假顶着炎炎烈日去走访孩子们的家庭,再给他们建立帮扶档案。老人们很多都患有慢性病,杨光源也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平时走路时间长了都要休息一会。为了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他们每年都要坚持连续走访 10 多天。马塘镇蔡渡村孙国良夫妻俩罹患癌症,基金会资助他们考上南京工程学院的儿子读书;曹埠镇甜水村的姜顾宁同学家里一贫如洗,遭遇车祸的父亲高位截瘫,基金会雪中送炭让他继续学业 …… 近 10 年来,基金会的成员们踏遍如东 100 多个村居,燃起了孩子们读书的希望。

  薪火传承,他的学生和受捐者也加入进来

△基金会成员探望留守儿童

  " 杨老师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同事,整整影响了我的一生。" 基金会成员管永昌告诉记者,他比杨光源小三岁,是杨老师毕业后带的第一届学生。几年后,他也成为了马塘镇初中的教师,和杨光源相处了数十年。退休后,他听说杨光源组织了这样一个基金会,便自学了电脑和摄影,帮基金会管理档案。

  杨老师不少学生听说基金会的故事后,也决定出一份力。江苏三润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景爱梅、江苏高仁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军两位校友,分别向基金会捐资 25 万元、7 万元;爱心校友钱立群、虞建东夫妇又捐资 5 万元 ……

  曾经受助的学生在有了能力后,也开始回馈社会。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读二年级的喻晓燕是马北村人,她的养父和奶奶都是残疾人。基金会从她小学起开始帮扶,在她考取大学后基金会又积极争取社会援助,短短一周就募集了 16 万多元助学款。" 以前几乎不敢想还有机会读大学,家里这么困难,好几次都感觉坚持不下去了。" 这个善良的姑娘得知大学减免了自己的学费后,主动提出将善款分给其他贫困学子。如今进入大学,她也在积极做志愿活动,希望在以后有了经济能力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这些年来,杨光源光是个人捐款就有近 4 万元。在他的引领下,夕阳红助学基金会的帮扶范围已经不止以学校为半径,而是放眼到全国各地。2013 年 4 月 20 日,四川芦山发生地震,基金会通过当地红十字会向灾区学生捐款 1 万元;2015 年,基金会组织捐赠 500 件衣物给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扶贫办 …… 记者了解到,杨光源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省 " 老少携手千站万人走访抗日老英雄 " 先进辅导员、南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 " 突出贡献个人 ",夕阳红助学基金会在 2017 年被授予南通市 " 感动南通 " 教育群体荣誉称号。

  " 杨老师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充满爱心的光源,让身边的人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马塘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丛杰说,夕阳红基金会体现了如东教育人典型的奉献精神,如今 " 光之源 " 已经在如东形成了 " 燎原之势 ",也在影响更多人传递和接力。" 我们希望给与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保障,还要让他们实现精神上的自足。" 丛杰说。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编辑/黄河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