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甘泉镇,每逢赶集的日子,集镇中心一丁字路口就会出现一对老夫妻,他们守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老大爷娴熟地用油锅炸,老伴则不停给客人装刚刚出锅的麻团。他们已经忙活了50多年,一天可以卖出2000个。
赶集大潮里
麻团摊人气很旺
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甘泉镇,被列为周边几个大镇轮流赶集的集镇,每5天便会轮上一次。昨天,是节前该镇倒数第二个赶集日,天还没亮,集镇上各条道路两侧就被沿街的商铺和东南西北慕名赶来的商贩们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
人群中,有对老夫妻早早地在集镇中心一丁字路口选定了自己的位置。大爷从三轮车内拿出几根干得发脆的柴禾,从简易的灶台缺口里投放进去,点火引燃,随后在铁锅内放上半锅油。又从车前端出一个盆来,掀开上面盖着的湿布,一个个如同鹌鹑蛋大小的面球露了出来,沾着芝麻。小面球变成一个个圆滚滚、黄灿灿的麻团。记者忍不住拿起一个放在口中,表皮松脆,里面黏糯,淡淡的甜又带有芝麻的清香,越嚼越有味。
“给我拿6个小的,4个大的。”“我要10个小的。”大爷刚做好,食客们便不停前来购买。
祖上就做麻团
当年十二三岁就赶集了
大爷名叫闵万余,今年已70岁,做麻团已有50多年。老人家住杨寿,祖上两代原本都是农民,为了改善生活,从祖爷开始便学会做麻团。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虽然只有几分钱一个,一般人家还是买不起,只有到春节的时候,买的人才会相对多一些。闵大爷告诉记者,父亲那时一天可以卖到一两千个,虽然很便宜,但是和种地相比,当时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见这一营生不错,当年只有十二三岁的闵大爷便和父亲一起出来做麻团了。为了能多卖,父子俩当初挑着几十斤的工具,来回在周边几个镇上赶集。闵大爷刚开始只是帮父亲打打下手,烧烧火之类。一两年后,他便尝试自己制作,这一干就是50多年。在此过程中,闵大爷还自己创新,在配料和方法上下工夫,让原先的实心麻团变身成了现在的空心麻团。“几十年前,这镇上没什么好吃的卖,麻团是最实惠最方便的小吃,逛街饿了人们都会来买了吃。见生意好,一时间出现了很多做麻团的,最多的时候一条街上有二三十家。即使如此,我那时一天也能卖两千个左右。”闵大爷说。
生意依旧红火
蕴藏几代人“时光味道”
如今,琳琅满目的各式小吃布满街头。然而,闵大爷的生意依然红火,赶一个集依然能卖上两千个左右。闵大爷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做麻团生意的人少了,整条街上就他一人坚持做这一行。另一方面,在价格上他并没有大幅度上涨,大的1元钱1个,小的1元钱两个。最主要的还是这一小吃蕴藏着几代人的回忆,很多人会回味起当年吃一口麻团的那种满足与幸福感。
“我儿子现在是一名工程师,其实我们夫妻俩不缺钱花。我们那个年代人到集镇上来逛逛,吃不上我的麻团就像少了什么似的,所以我选择干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天为止。”闵大爷深情地说。
说话间,一名男子带着20多岁的女儿来到大爷的三轮车边,给女儿买了几个。男子告诉记者,闵大爷的麻团自己小时候经常吃,每次赶集都缠着父母给自己买。后来,有了女儿,自己会主动给她买,女儿小时候也喜欢吃。再后来,女儿到外地上大学了,每次放假回来他都会带着女儿到集镇上来逛逛,买上几个麻团品尝一下。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