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对于残疾孤儿来说,春节却没有亲人的陪伴,他们多么渴望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的浓浓的亲情。“家庭寄养”是为孤儿、弃婴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养育方式。由政府出资,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南京栖霞区龙潭街道靖安镇,走访了那里的寄养家庭。
【董芝兰家庭:新衣新鞋过新年】
董芝兰从2004年开始照料脑瘫孤儿小娅。今年春节前,董芝兰给小娅买了新衣服、新鞋子,经过一番试穿,新衣服挺美的了,新皮鞋小娅却不喜欢。董芝兰告诉记者,小娅走路总是脚尖用力,鞋头坏得特别快,出于耐用的考虑给孩子买了双皮鞋,结果却被“嫌弃”,“她还是喜欢雪地靴,我过年前重新给她买一双”。
董芝兰家庭目前寄养着17岁的小娅和11岁的小宜。两个孩子因为疾病从小被亲生父母遗弃,先后从福利院转到董芝兰家庭寄养,把他们当作亲骨肉悉心照料,如今小娅可以走路和简单语言交流,小宜可以借助工具站立。而17岁的小娅,再过一年就要离开寄养家庭了,董芝兰格外担心她的记性,“她只记得自己喜欢什么,连刷牙洗脸都不记得,新年她要是能不用我说,就记得刷牙洗脸就好了”。
【周红林家庭:教认字写字还教用筷】
记者来到了周红林家庭。周红林正在教唇腭裂孤儿小信看《三字经》。小信2009年来到周红林家,当时5岁的他是一个不会说话、有自闭倾向的孩子。慢慢地,她发现小信对书本很感兴趣,于是开始教他认字写字。现在小信14岁了,他的识字水平已经达到了小学三年级。
“寄养指导站里和他同年龄的孩子,这个时候认字大概是小学一年级水平,小信现在已经很出色了。”周红林说。
除了教孩子认字写字,周红林还教他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过就像被父母逼着上兴趣班的孩子一样,小信有时也会“抗拒”学习。比如用筷子吃饭这件事,周红林尝试教了许多次,都以失败告终。
周红林告诉记者,新年最大的希望,就是小信能和正常人一样用筷子吃饭,“总不能大人了还拿个勺子吃饭,以后走上社会容易被人笑话”。
【王红玲家庭:想和孩子多过几个春节】
从2002年第一个孩子进入家庭寄养算起,王红玲已经先后带过五位孤残儿童,前三位已被国外家庭收养,现在王红玲家庭寄养着12岁的聋哑孤儿晓晓和6岁的脑瘫孤儿成伟。晓晓不会说话却活泼好动。春节将至,晓晓特意捏了不少新年主题的泥塑作品,还自告奋勇去和寄养爸爸一起贴福字。
在厨房,王红玲正在为全家人准备午饭,“晓晓不爱吃猪肉,也不爱吃肉丸子,喜欢吃虾、牛肉之类的,还喜欢吃辣的”。
这是晓晓进入王红玲家庭以来过的第七个春节,王红玲告诉记者,要是有人领养,他们随时会迎来分别。如果没有人领养,她还能和晓晓再过六个春节。
“如果没人领养,他以后长到18岁了,就会回到福利院,那我会经常去看他。” 王红玲说。
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较好的养育方式,让孤残儿童在家庭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从2000年开始,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开始在栖霞区靖安镇开展家庭寄养工作,先后有300多名孤残儿童进入当地家庭寄养。寄养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每天从家里到靖安镇上家庭寄养指导站上学,寒暑假则与家人度过。
“希望这些孩子们与寄养的家长一起,开开心心、高高兴兴过一个团圆年,也希望他们在来年开学以后,用新面貌、新气象和老师们一起,迎接他们又长大的一岁。”栖霞家庭寄养指导站特教教师袁菊说。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姚伟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