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整版报道并配发评论,为俞德超博士及其带领的信达生物制药点赞。
“信达生物”这个名字,对于园区人应该不陌生了。作为咱们园区生物医药行业的明星企业,最近信达上了《人民日报》而且还是整版的报道。
为何会受到《人民日报》的关注?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单克隆抗体新药,去年10月成为园区首家登陆港交所的生物制药企业。
目前,信达生物已建成贯通生物创新药开发全周期的高质量技术平台,包括研发、药学开发及产业化、临床研究和营销等平台,建立起包括17个单克隆抗体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代谢疾病等四大疾病领域,4个品种进入临床III期研究。
而俞德超博士是我国 唯一一位发明三个国家1类新药并领导开发上市的科学家。
发明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 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既是中国首个、也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溶瘤免疫治疗类抗肿瘤药物,开创了人类用病毒治疗肿瘤的先河。
共同发明、领导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类新药朗沐®(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
共同发明、领导开发了第一个具有国际品牌的国产PD-1抑制剂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
看完觉得真心是牛啊!
作为一线权威媒体,《人民日报》以如此重量级的报道讲述一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并不多见。
《人民日报》的浓墨重彩无疑传递了一个清晰的声音,不忘初心,创药为民的科学家是中国迈向新药研发大国的中流砥柱,他们将引领中国药企奏响自主创新的最强音。
当然,这些生物医药企业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园区这一块“肥沃的土壤”。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科技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经过十余年来的深耕和培育,已聚集4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10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
在这片饱含创新基因的热土上,创新药的自主研发从未停下脚步。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和培育,2017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615亿元,较2016年增长28%,其中自主创新企业集聚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产值为110亿。
从诞生之日起,园区就不断创新企业服务方式与内容。当前,园区已进入转型创新的重要窗口期,将致力于建设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生态优良、创新活力迸发的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园区的招商引资理念也再次升级,不仅重视项目招引,还十分重视项目入驻、开工、开业到生产、运营的全过程服务。除提供注册指导、土地厂房资源之外,还为区内企业提供并购融资、供应链上下游、研发合作等更具价值、更有深度的服务,破解产业迈向中高端带来的新问题,不断构筑独具优势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和记黄埔医药(苏州)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吴振平说过,“优惠的政策各地都有,真正吸引我们的还是这里一流的服务。我们有了什么困难,只要一个电话,政府第一时间会帮我们解决。”
园区的政府工作人员不把自己看作是领导,而是为企业服务的人。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实际的帮助,建立良好的生态经济圈,才能让整个区域协同发展,真正激发企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期待园区生物医药未来的成绩单,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