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涟水县朱码街道柴市安置小区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据了解,为改善朱码街道、红窑镇、东胡集镇三个单位1532户的住房条件,该县启动了朱码街道柴市村、高台村、王二庄村以及红窑镇刘老村共1245户的搬迁工作,其中,1039户将安置在柴市集中居住点。目前,施工单位正抓紧施工,预计将在今年12月之前完成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
去年以来,涟水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强化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大力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进一步提升群众的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一年来,该县累计完成投资5.68亿元,推动红窑、高沟重点中心镇建设、以及保滩农博小镇等六个特色小镇建设,并先后启动实施成集条河、保滩厉渡等11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高沟扁担、黄营朱桥被纳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陈师街道合兴村入选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大力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去年,该县完成《涟水县农民群众居住空间规划(2018—2035)》编制,改造农村危房393户,完成保滩十堡、朱码殷庄等6个集中安置区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实施五港港南、岔庙新河等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10个,实现3.6万人向城镇集中。该县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新增成片林8900亩,更新和完善农田林网2.5万亩,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9个,创成省级水美乡镇1个,水美村庄2个,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全覆盖。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该县将抓住影响项目推进的关键工作,系统谋划手续办理、项目用地和规划设计工作等,加快五港港南、成集条河二期、大东施洼二期、梁岔费庄二期四个集中居住点的开工启动工作,在化解用地指标“难点”、消除资金瓶颈“痛点”、疏通手续办理“堵点”上下功夫,确保全县农房改善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新建集中居住区不仅要户型合理、结构简洁、立面美观,而且能延续传统农耕文化的底蕴,成为乡村不动的风景。”该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县将进一步细化改善提升方案,尤其是做细梁岔费庄、成集条河、朱码柴市3个市级示范项目的方案,争取做出特色、做成亮点。
与此同时,该县还将制定项目帮办手册,记录项目实施基本情况、领导会办推进情况等,对所有涉及住房条件改善的社区、村庄,实行一户一册、一村一档管理,对改善过程中的旧房照片、改善协议、新房建设资料等全部予以保存,确保农房改善工作经得住历史检验。
此外,该县还将按照“能合并考虑不分步办理、可后置提交不前置要求、能批量实施不单个安排”的原则,对环境影响咨询、社会稳定评估、搬迁房屋评估、测绘服务、造价咨询、招标代理、施工图设计、工程监理等相关第三方服务机构全部招标入库,实行评定分离管理,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合理节约资金,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