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以下简称“六艺”)展演活动4月将在苏开幕,苏州艺术教育现下成为“热词”。在苏州古城西北角,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传承了一门特色吴地手工艺术——麦秸编织,孩子们在实践中将苏州本土文化发扬光大。
阳光城实验小学自创办起,就致力于新国学品牌特色,成立“阳光学堂”后,将家庭教育和传承民间手艺、承袭国学文化结合起来。学堂以公益活动“传播国学经典,弘扬德善风尚”为宗旨,以“吴地文化”为底色,以弘扬国学经典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以亲子共学为形式,开展特色课程活动。
从2016年底开始,该校邀请到白洋湾街道的陈巧娥手工艺人,每月来校为家长和学生们开展“巧编麦秸”公益课程。“麦秸编织手艺,就是一个即将失传的手艺,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能够激发学校学员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肩负起传承民间手工艺的重任,并在活动中体会工匠精神。”阳光城实小校长纪慧芬说。
“巧编麦秸”课程设置由易及难,循序渐进地为学员们揭开传统手工艺麦秸制品的“神秘面纱”。当然,传承民间手艺仅仅靠老艺人陈巧娥是远远不够的。阳光城实小特别召集党团员老师和部分骨干老师组成了阳光志愿队,利用课余时间向陈奶奶讨教编织麦秸手法,并尝试独立完成麦秸制品。目前,该校有多名会熟练编织麦秸扇的老师,期待能够将麦秸编织这门手艺传授给更多阳光学子,让他们也参与到传承活动中来。
习得一门手艺,必须要有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与艰苦的付出。学生们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专注与创新。课堂上,在陈奶奶的指导下,同学们用丝线把两根细藤的一头缠绕在一起,从节点处开始把麦秸一根一根一环扣一环地编上去,随后打紧。三年级的朱煜祺解释说:“这是所有工序里面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手法很重要,手指要灵活”。编好之后,在藤的中间选一定的区域做扇子的手柄,并把角边的两个头首尾相接,做扇柄的麦秸一上一下分布在扇面的前后,从而能得到最小的空隙,让扇子扇出的风变得很柔和。在扇柄和扇面的空隙处放上剪纸,既能装饰又有部分聚风的作用。”这看似简单的解说和步骤,说起来容易,但学起来特别难。但学生们都耐着性子,低头琢磨着。有时一节课还完成不了一个作品,学生们还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下一次课要早点来学堂报到,继续进行编织。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堂陈列的麦秸制品也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和新颖。麦秸编织的小凉帽让人想带着它去海边旅行;麦秸小花盆有一种复古的美好;普通的编织藤席上,或点缀了学员的水彩画作,或贴上了形态各异的剪纸,席子立即变得有趣又时尚;还有各种小动物造型的麦秸制品,让人爱不释手……“孩子们不仅仅在习得一门即将失传的手艺,更是开动脑筋,如何让这些传统的手艺变得更现代化,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和喜爱。”一起参与课程的家长夏梦感慨道。
阳光学堂的孩子们还将这门传统手工艺带出了校门,向全市中小学生展示麦秸制品的魅力。他们先后参加了2016年“‘花季杯’苏州市青少年国粹系列活动”现场展示活动、第八届苏州市中小学传统手工艺作品展活动、姑苏区首届小学生艺术展活动、2018家庭教育年会等活动。
(来源/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