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和煦,微风不燥,转眼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然而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到春天,孩子就特别容易感冒,尤其是抵抗力低的孩子,可能隔三差五就会被“感冒君”缠身,家长们既心痛又束手无策。对此,儿科专家表示,每逢春季,由于感冒前来就诊的患儿“扎堆”,其中大多是因为家长忽略了“春捂”所致。
“许多父母到了春天,看到天气转暖,孩子稍微活动就满头大汗,于是就放松了警惕,急于给孩子减少衣服,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江苏省中医院儿科王明明主任中医师表示,与成人相比,幼儿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善,身体的调节机能相对较弱,远远跟不上春天冷热的突然变化。
她解释说,中医认为春季为风邪主令,风邪又有善行数变的特点。春天风大,而且来得比较快,流动性很强,刮大风的时候风邪很容易从颈子、头部侵袭宝宝,大风又会使人体的热量过多散失,造成宝宝的抗病能力下降。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极端天气增多,孩子更容易生病。可见春捂对于保护孩子的健康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正确春捂呢?专家表示,春季早晚温差大,应及时给孩子添加衣服。春季晴天的时候,室外的气温较高,而室内的气温又较低,在室外活动脱掉衣服后进入室内,应及时给孩子穿上衣服。另外,在家时要注意避开风口,不要让孩子迎风玩耍、坐卧,外出游玩时要戴好帽子、围巾,大风天气要避免外出游玩。除此以外,捂好这4个部位至关重要:
1、 头颈部
头颈位于人体的高处,而中医学认为风邪有轻扬向上的特点,最容易侵犯人的头颈部。有关研究显示,气温大约15℃时,人体热量约1/3从头部散发,气温大约零下4℃时,人体热量约1/2从头部散发,因此“春捂”要捂头颈。
2、 腹部
腹部有脾胃、肠道等器官,儿童腹部受凉容易引起不想吃饭、肚子痛、恶心呕吐、拉肚子等等,特别是平时胃肠功能薄弱的宝宝更容易腹部受凉生病,因此“春捂”要捂腹部。
3、 背部
中医学认为背部为阳中之阳,背部有很多穴位和儿童体内的脏腑器官相联系,风寒之邪容易透过背部侵入孩子体内脏腑器官,因此“春捂”要捂背部。
4、 下身
人体的下肢血液循环比上半身差,更容易遭到春季风寒的侵袭,俗话说寒自脚下起,因此“春捂”要捂下身,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注意腿和脚的保暖。
需要注意的是,“春捂”也不能过头也,捂过分反而会使孩子发病。王明明主任中医师表示,体温的恒定是保证幼儿各种机能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孩子身体不断产热,同时也不断散热,产热和散热的速度保持平衡,体温才能保持恒定。春天气温大幅度升高时,如果我们还是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就会导致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发出去,孩子一活动就全身出汗,风一吹,就生病了,因此把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
人体的舒适温度一般是18℃到23℃,因此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以不捂了。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也没有再捂的必要了,可以逐渐减少衣着。在临床发现,在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幼儿就容易发热咳嗽、肚子痛呕吐,因此,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的一两天,就给孩子添加衣服。添加的衣服随着气温回升又要减下来,但减衣不能太快,否则孩子就会冻出病来。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张祖名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