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姑苏区白塔东路的古天文仪器研究所,有一座钟面2.66米见方、重200公斤的大钟,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融合古今钟表文化、并与地球自转同步的单面高楼时钟,堪称第一口现代钟表款式的大型"时辰钟"。它的时针走一圈,恰好是12个时辰,也就是24小时。
这口时辰钟,由苏州古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设计和制作,而这背后,离不开所长陈凯歌和同事们的付出。他们花费四五个月时间,重新改造齿轮、设计表盘及运转模式,才将这座融合了古代与现代双重计时法的大钟制作出来。
而在陈凯歌五十几年的钟表时光里,还“复活”了不少失传已久的苏钟。他,就是苏钟的守护者。
陈凯歌,字祖维,家住姑苏区,高级工程师,中国计时仪器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所长,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钟制作与修理技艺”传承人,从事钟表工作50多年。
1945年出生的他,小时候就在钟表店里当学徒,对钟表有着不一般的情感。唇齿转动,钟摆左右,时光滴答,转眼就是五十多年,虽然已经双鬓白发,但是这份感情,却醇厚如初。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钟表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而这正是七十多岁的陈凯歌一直以来想要打破的观念。对历史和天文学有浓厚兴趣的陈凯歌经过多年的调查后,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真正发明钟表的其实是中国人。历史上,“苏钟”曾与“广钟”“宫廷钟”齐名。不过,曾经十分辉煌的“苏钟”却渐渐被人遗忘,甚至被人质疑为“劣等钟”。在陈凯歌的研究中,他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材料等,证实“苏钟”在中国钟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对于“苏钟”的地位,有位著名的宫廷钟表修理大师也曾告诉陈凯歌,清代钟表制造要推苏州、广州,而且“苏造”要排在“广造”之前。
在研究钟表历史的过程中,陈凯歌还对古代天文仪器有了很深的研究。从日晷到浑天仪,他亲手重现了很多只存在于历史记载中的天文仪器。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成功复制了300多件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关的仪器,其中包括180多件天文仪器。
来看看他的作品
陈凯歌复制的浑天仪
陈凯歌精心制作的水运浑象仪
陈凯歌的日常修复
陈凯歌部分苏钟作品
陈凯歌部分苏钟作品
近年来,为提升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陈凯歌还与相关单位合作,先后在曾经的平江少年宫设计国内第一座“时间馆”,在沧浪少年宫建成中国第一座“日晷园”,在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建设“天文科普馆”等。此外,他还在香港西贡区设计建成了近千平方米的“天文公园”等科普场馆、基地。
对于苏州这座城来说,苏钟承载着近代苏州的兴衰历史。对于生活在苏州的人来说,钟表虽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有着一段围绕钟表的记忆,这段记忆就是我们自己光阴的故事。这就是陈凯歌这位“时间”导演希望我们记住的。
姑苏区是全国唯一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祖辈们留下的财富
我们一直在努力!
日前,来自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的消息,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在市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以及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将对辖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保护对象首次开展全面普查。
普查范围>>>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即覆盖姑苏区行政辖区,面积约87.8平方公里。重点区域为历史城区,即古城全城、山塘街山塘河沿岸、上塘街上塘河沿岸、虎丘片、枫桥寒山寺片、留园西园片,面积约19.2平方公里。
保护对象>>>
包括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与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河道水系、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埋藏区、苏州园林、古建筑、古城墙、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吴文化地名、工业遗产、传统产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护对象。
专家走进山塘老宅普查文物
据悉,在保护对象普查的过程中,姑苏区相关部门将积极采集与保护对象有关的口碑资料,挖掘藏于地方名人故居、历史地名、历史地段中的各个历史时期遗存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保护、宣传、利用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有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