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位于江海交汇处,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市陆域面积800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64万人,辖4市1县3区,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5个国家一类水运和航空开放口岸。
大江大海赋予了南通鲜明的江海风貌。南通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江岸线长166公里,列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狼山屹立江边;206公里海岸线上拥有全国四大渔港之一的吕四港、大自然留下的蛎岈山奇观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一港八区”江海组合港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拥有码头泊位289个,港口吞吐量2.67亿吨。
江风海韵孕育了南通灿烂的江海文化。6500年前,南通开始成陆,新石器时代青墩遗址是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涌现出“蓝印花布”、“沈绣”、“梅庵琴派”等一批地域特色文化标志。千年濠河环抱古城,濠河风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环濠河建成各类博物馆20多座。
江海大地哺育了勤劳聪慧的江海儿女。这里走出了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以及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等历史名人,孕育了表演艺术家赵丹、著名诗人卞之琳、数学家杨乐、书画大师范曾等当代名家,诞生了两院院士47位,世界体育冠军18位,其中奥运冠军7位。
通江达海的宽广胸怀催生出勇立潮头的江海精神。千百年来,南通先民围堰造田、开荒煮盐,沧海变桑田。近代,张謇开风气之先,办教育、兴实业,按照近代先进理念规划建设城市,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当前,在“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城市精神激励下,南通作为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平安之乡、新侨之乡,正积极勾画“强富美高”新蓝图,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起点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阔步前进。
南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总纲,对标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使命,按照“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协调并进,高质量发展迈开坚实步伐。
——经济发展质态向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27亿元,增长7.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6.2亿元,税占比提高4.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工业用电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新开工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个,中天精品钢、京东物流等重特大项目成功签约。“3+3”重点产业产值增长13.7%,“两新”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6.8%和12.9%,获评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29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4个院士团队、10家高校院所签约入驻中创区,新增省“双创”人才57名,连续三年全省第二。新增上市公司3家、挂牌企业6家。政府性债务规模、债务率实现双下降。
——改革开放活力增强。坚定落实陆海统筹等全面深化改革10个方面39项重点任务,“不见面审批、零缺陷服务、精准化监管”的“放管服”改革品牌效应持续放大,“一支队伍管执法”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确定为典型,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评价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入选“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数量、全省改革经验案例推广数量、改革督察百分制考核得分均居全省前列。上海“北大门”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外贸进出口总额2542.9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亿美元,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占全省1/8。南通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67亿吨,增长13.3%。新增省级开发园区5家,总数全省第二。
——城乡建设品质提升。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形成阶段性成果。国家森林城市、五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获批。轨道交通1号线进入主体施工阶段、2号线开工建设。南通新机场规划有序推进,通海港区一期开港运营,宁启铁路二期建成通车,北沿江、通苏嘉甬高铁完成预可研审查,被列为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城市“微治理”有效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获国务院表彰。新建高标准农田53.3万亩、全省第一,“三个全覆盖”试点持续突破,“河长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四好农村路”创建全省示范。
——文化建设特色彰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理论舆论、宣传文化工作得到新加强。深入开展“我学习、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县(市)全覆盖,新增9名“中国好人”。深化全民阅读和“书香南通”建设,人均阅读消费支出全省第一。体育之乡世界冠军增至20位,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支云足球俱乐部成功“冲甲”。张謇题材系列文艺作品反响热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
——生态环境质量好转。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推进大整治、构建大体制、完善大机制,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和“三河三行业”整治,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全省最高。生态损害赔偿试点、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全国推广。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通过验收。
培育地标性产业集群
南通正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标性产业集群,形成扩大开放的动力支撑。南通正在重点培育的“3+3+N”先进制造业体系中:高端纺织产业,南通是世界三大家纺生产基地之一,家纺年营业收入约占中国的50%。船舶海工产业,市场份额大、技术水平高,船舶、海工装备分别约占全国的1/10、1/3,先后建造了亚洲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2万标箱超级货轮等高技术产品。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领域走在前列,中天科技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复合架空地线供应商,通富微电位居封装行业全国前三、全球第六。智能装备产业,掌握了数控机床、RV减速器、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由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金属材料、新型膜材料等组成的产业体系。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致力打造从动力电池到整车制造分工协作的全产业链。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南通全力培育的新地标产业,正在以“一核两区六基地”为依托,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芯片、智慧建筑等产业,着力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打造高水平开发开放平台
南通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加快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建设意见、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南通充分发挥5个一类开放口岸、6个国家级、13个省级开发园区、25个跨江跨国合作园区和一批沿江沿海特色产业园区组成的载体平台优势,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进与上海、苏南等地融合发展、协同发展。
通州湾港区
在中国东部沿海数千公里的海岸线上,通州湾是承南启北的中心节点,具有区位和资源的独特性。首先,通江达海的区位独一无二,距离长江和上海最近。其次,港口和腹地资源得天独厚。南通共有长江岸线166公里、海岸线206公里,沿海可利用的码头岸线95公里、土地面积37.2万亩。其中,通州湾共规划建设10万吨级以上码头近百个,20万级航道离岸只有25公里,30万吨级航道在江苏沿海开挖长度最短、疏浚量最少,且腹地资源十分广阔,规划陆域面积48.8平方公里。
目前,江苏省已把通州湾作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大平台,上升为省级重大工程。一是打造江苏新出海口。充分发挥通州湾的双向开放优势,向西依托黄金水道辐射重庆、武汉等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向东开辟日韩、东南亚、北美、北欧等近远洋航线,成为长江经济带集装箱的新出海通道。二是打造多式联运、江海联动枢纽。健全铁水联运、水水中转集疏运体系,建设通州湾港区至沿江通海港区的铁路专用线以及三洋铁路、洋吕铁路项目,打通内河航道,积极融入全国铁路网、航道网,构建“铁路串联各港、内河航道直通港口、港区对外通达无阻”的新格局,成为江苏发展枢纽经济的新增长极。三是打造沿海临港高端绿色制造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港口和岸线资源优势,积极布局大进大出、大吞吐量的高端绿色制造项目,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港和物流港。
南通中央创新区
中央创新区位于南通新城区的东部,规划总面积17平方公里,是南通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的功能板块。区位优越,距苏通大桥、兴东国际机场10分钟车程,与规划中的南通新机场仅20分钟车程。
建设南通中央创新区目的是培育支撑经济增长、具有爆发力的新载体,打造城市功能核,拓展城市新空间,提升南通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南通中央创新区的总体布局是“一带四中心”,“一带”即中央森林公园景观带,“四中心”分别是科创、文创、会展、医学中心;总体定位是建设长三角最具活力、具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创新平台,建成南通未来新的城市核心。一是积极策应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推动形成“在上海创新、南通创业”“在上海与南通生活两相宜”的同城效应,努力建设与上海全球创新城市相配套的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是广泛集聚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和人才,未来,在南通中央创新区将落户30家顶尖科研院所、300家领军企业研发中心和总部、500家科创型企业,集聚10万名以上高层次人才。三是全面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大力建设共性技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科技金融、财务法务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努力满足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