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要支撑。为贯彻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精神和国家关于促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战略要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经省政府同意,制定本意见,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正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及我省现状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品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后市场服务日益成为汽车产品附加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从技术层面看,随着新能源、轻量化、人工智能和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汽车产品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加速向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从产业层面看,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传统汽车企业谋求转型,新兴造车企业快速发展,产业边界日趋模糊,跨界合作全面展开,汽车生产方式呈现智能化、平台化、网络化特征。从应用层面看,汽车后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机遇期,自主品牌高端化发展步伐加快,新兴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汽车的移动办公、移动家居、娱乐休闲等功能日益突出,共享出行、共享货运、行驶大数据分析等生产生活新模式加快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客车及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2016年,全省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9179.2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汽车产量220.5万辆,占全国7.8%,其中乘用车203.2万辆、客车12.5万辆、货车4.8万辆。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我省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整车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附加值、技术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面对产业发展新形势和国家战略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机遇,坚持正确的战略取向,以整车制造为主攻点,努力夯基础、补短板、增动力、求突破、促转型,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强省。
二、明确总体思路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动全省汽车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技术、管理和模式创新,以发展整车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加快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主线,积极推动汽车产品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纯电动乘用车,巩固拓展商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零部件企业行业话语权,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做强质量品牌,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强省。
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持续努力,到2025年,迈入汽车强省行列。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不断推动汽车产业高端化发展,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乘用车占汽车总产量比重达到90%,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进一步提升,其中新能源客车占客车产量50%以上。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汽车产销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8.5%。
——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整车制造企业实力不断提升,产业优势持续增强。至2020年,形成3—5家年产值超500亿元的整车企业,若干家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自主品牌生产企业;到2025年,形成1—2家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整车企业,若干家在细分市场产值规模进入全国前三的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品牌生产企业。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补齐先进汽车电子、轻量化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等产业链短板,全产业链实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取得突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能效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降低能耗水平,持续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到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水平降到5.0升/百公里,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水平降到4.0升/百公里,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三、加快引领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利用省级科技计划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协同攻关,重点突破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及电力电子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推动企业集中资源,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控制水平和正向开发能力,开发先进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加强新型充电设施及装备技术研发,探索发展新的充电模式,提高充电网络运营安全水平。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扶持政策,鼓励探索共享经济等新的商业模式,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到2025年,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
(四)智能网联汽车。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关键技术环节,抓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及车路协同关键技术攻关。建立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重点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车载环境感知系统和智能车载终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鼓励开展新一代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研究,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智能网络汽车大数据交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网络、智能电网及智慧城市等的协同机制,探索多领域联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模式。到2025年,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达80%,其中PA、CA级新车装配率达25%,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五)节能汽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整车轻量化、混合动力、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怠速启停、先进电子电器、空气动力学优化、尾气处理装置等关键技术。支持研制先进发动机、混合动力总成、先进电子电器等乘用车节能环保模块化产品和高压共轨喷射系统、高性价比混合动力总成、高效尾气处理装置等商用车节能环保模块化产品。加强舆论引导,鼓励小排量节能型乘用车消费。到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4升/百公里,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实现普遍应用。
四、更大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六)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形成体系化的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等技术标准。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在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领域联合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
(七)大力研发关键核心和基础共性技术。制定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着力攻克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全局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创新,攻克系统集成、轻量化材料、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动力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等一批基础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基础共性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带动企业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科技、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技术和产品的成果转化,夯实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推进汽车产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工程化、产业化。
(八)强化人才支撑。吸引高层次的海内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团队。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培养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科技人才,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队伍。支持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产业发展所需高级技工。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迅速壮大人才队伍,为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五、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九)夯实零部件配套体系。构建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鼓励整车骨干企业与优势零部件企业在研发、采购等层面深度合作,引导零部件产业高端化、集团化、国际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完善可靠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发挥整车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在产品技术水平符合同等标准的基础上,鼓励整车企业进行省内产品配套,带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动力电池、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电控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工程化、产业化瓶颈,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零部件以及模块化供货等先进模式。支持优势特色零部件企业做强做大,到2025年形成若干家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
(十)加快发展先进车用材料和制造装备。引导汽车行业加强与原材料等相关行业合作,协同开展新型材料产业化研究,扩展应用范围。开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装备集成创新,鼓励行业加强轻质车身、关键总成及其精密零部件、电机和电驱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攻关,推进安全可控的数字化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检验检测、自动化物流等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研发和推广。加快3D打印、虚拟与增强现实、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及其应用系统等智能制造支撑技术在汽车制造装备的深化应用。
(十一)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倡导汽车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创建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推进整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积极探索促进高污染车辆淘汰的市场化机制,加快淘汰一批高污染车辆。开展汽车制造装备绿色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汽车产业链,鼓励汽车设计、制造应用可拆解、可回收结构和材料,提高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率。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培育若干家再制造基地型企业。
六、有效推进汽车跨界融合发展
(十二)建设跨领域发展新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汽车与信息、通信、能源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汽车企业与互联网等新兴科技企业联合进行“双创”平台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汇聚各类创新资源,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跨领域大数据平台等领域,协同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圈,实现优势互补、研发协同和成果共享,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十三)推动制造过程转型。推进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系统、增材制造装备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引导企业加快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一致性保持能力,实现柔性制造。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到2025年,骨干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十四)深化互联网应用。建立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协同平台,提高数字化设计水平,强化整车和零部件协同开发,强化开发与制造、服务的协同,形成“研发—制造—服务—研发”的闭环系统,提高产品研发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鼓励产业链合作,加速推进车联网的应用。围绕跨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七、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十五)推动产品高端化发展。优化乘用车、客车产品结构,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降低产品能耗,提升产品档次。围绕新的市场需求,加快开发中高级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多用途汽车(MPV)和新能源乘用车,形成系列化产品。以高空作业车、运钞车、环卫车、特种运输车等专用车优势产品为基础,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丰富产品功能,持续提高产品性能,加强专用作业车辆研制,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企业影响力。
(十六)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引导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和合作,提高产业规模效应和整体协作能力。重点打造以南京、盐城、扬州、苏州、镇江、常州为重点的乘用车产业集群,以南京、苏州、扬州等为重点的客车产业集群,以南京、徐州为重点的载货车产业集群,以徐州、苏州、淮安、盐城、扬州、镇江为重点的专用车产业集群,以常州、苏州、扬州、泰州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十七)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深化企业改革,鼓励企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经营发展,推动企业实施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做大做强。鼓励汽车产业链内以及跨产业的资本、技术、产能、品牌等多种形式和模式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积极培育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零部件、汽车咨询服务企业成长为小巨人,构建科学、合理的汽车产业结构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国际合作水平,鼓励企业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情况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开展生产、研发、采购等的全球布局。到2025年,形成1—2家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整车企业,若干家在细分市场产值规模进入全国前三的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品牌生产企业。
八、着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十八)提升质量控制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构建包含前期策划、中间监管、售后反馈的质量管理闭环系统,健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装备等,提高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使其达到国际标准。提升产品认证检验检测服务水平,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等制度。到2025年,骨干企业新车平均故障率达到国际一线品牌同等水平。
(十九)加强品牌培育。引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鼓励打造拳头产品,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全面提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区域名品名牌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全国领先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支持汽车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江苏区域名牌,推动产业集群向品牌集群转变。推动汽车产业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汽车领域内的国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提升行业工业设计能力,以设计成果引领品牌建设。支持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促进品牌国际化。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九、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建立会商机制,统筹协调汽车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成立省内汽车行业专家、行业协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的决策咨询专家组,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实施等提供咨询指导,推动行业交流和合作。推进建设一批重大投资项目,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加强汽车产能监测预警,动态跟踪行业产能变化,适时发布产能信息,引导行业和社会资本合理投资。
(二十一)加大政策扶持。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渠道对汽车产业重大投资项目、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省级财政资金继续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贯彻落实好进口设备免关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与国际高端研发机构互动,引入产业领域国内外优秀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的社会保障和工作生活待遇等问题,为优秀人才来江苏工作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以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改造、人才计划等专项支持计划,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扶持。
城市道路的有效利用。改善城市静态交通,促进停车场与道路建设相协调,积极发展重点区域、交通换乘地公共停车设施,积极开放和有效利用现有停车资源。加快推进汽车行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跨地域的信用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