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1日)报道了湖南籍“新南通人”捐献器官的暖新闻。当天上午,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务处负责人姜惠芬向记者介绍,当日上午,不幸因意外车祸遇难的器官捐献人袁金枝捐出的两只肾脏,已被苏州大学附属医院成功移植到两名急需换肾的患者身上,手术相当成功。姜惠芬同时介绍,袁金枝捐出的肝脏,同样也于1日上午由南京鼓楼医院医生通过手术,成功移植到一名亟待换肝的患者身体内。
姜惠芬说,这三例移植手术都进行得相当顺利,挽救了三名濒危患者宝贵的生命,令人十分欣慰。这,或许也是对器官捐献人袁金枝最好的告慰吧!姜惠芬同时介绍:“关于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江苏全省被划分为9个区域,其中,苏州和南通同属于OPO区域,但是,只有苏大附院具有肾移植资格。市民有身后捐献器官意愿的话,由苏大附院和南京鼓楼医院医生负责实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成为潜在捐献人后,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开始登场,处理一系列事关器官捐献的棘手问题。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的唯一来源。
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成为潜在捐献人后,OPO负责组织医学专家对捐献者进行医学评估,与家属签订合法文件,将相关信息录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并由该系统按照等待者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信息,自动分配和获取器官。
这意味着,OPO是公民自愿捐献器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2015年起,可以说,没有OPO,就没有器官移植。
记者同时了解到,器官捐献人袁金枝的名字,还将镌刻于位于我市崇川区观音山境内的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墙上,接受人们深切的怀念、永远的纪念。
妈!一生做好人的心愿我们替你圆了
5月1日上午,赴我市通州区警方处理事故事宜后,器官捐献者袁金枝的两个儿子及两个儿媳,获悉远在苏州和南京的三名濒危患者成功接受其母亲捐出的肝和肾,兄弟二人抱头痛哭:“妈!您一生做好人的心愿,我们替你圆了!”
4月27日,来自湖北恩施、均为53岁的宗传元和袁金枝夫妻,被一辆货车撞倒。事后,一家人商量后决定捐出脑死亡母亲的器官。随后,袁金枝所捐肝和肾分别被南京、苏州两地三名濒危患者移植,重获新生。袁金枝的眼角膜,也将被通大附院移植给一名眼疾患者。
“我们家住湖北恩施山区,经济条件十分困难。”袁金枝的大儿子、今年30岁的余厚伟告诉记者,“我和弟弟余后昭从开始记事起,母亲就教导我们人穷不能志短,人这一生,一定要做一个左邻右舍眼中的好人,要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在母亲谆谆教诲下,我终于走出贫困大山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贵州六盘水一所高中教高三语文。弟弟也认真做人做事,接受职业培训后成为老家一名小有名气的厨师。”
余厚伟说,小时候他一家生活极为艰苦,他和弟弟时常吃不饱。可就是这样,村里哪家有困难,只要母亲知道了,她必定会从拮据的收入中拿出一些钱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资助别人。而别人上门再三致谢,母亲总是反复说:“哪家没有难捱的日子?哪家没有难过的坎?不管是谁,不管能力大小,只要能帮得上别人,也是一种幸福啊!”
人应该怎样有尊严地活着?人应该怎样有尊严地死去?袁金枝和他的家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来源:南通网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