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开拓者。
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这位始终在临床一线工作的"院士"医生,
一辈子都在为"肝"奋斗。
工作54年来 ,
他不断突破医学禁区。
他说:
“老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这不是我的性格。”
47岁的钱华,
是王学浩上千名重获新生的肝移植受者之一,
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肝移植术后结婚生子的人。
他这样定义王学浩:
“没有他,就没有我。”
从医54年,
王学浩诊治了数万名像钱华这样的危重病人。
每周一上午,
77岁的王学浩都会准时出现在门诊,
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看病。
“人体每个器官都很重要,
但是肝脏多发疾病,
它更加复杂。
我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复杂性的,
有风险的手术。”
1965年,
王学浩从南京医学院毕业后
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
临床实践中,他碰到很多外科病人,
经过手术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
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
让他感受到了做医生的莫大价值。
带着"造福病人"这份初心,
1983年,王学浩前往美国进修,
师从"世界肝移植之父"斯塔兹尔教授。
然而,那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
开展肝移植手术的条件都不成熟,
王学浩只能把"肝移植"的梦想埋在心底,
转而对碘化油诊断早期肝癌进行针对性研究。
夜以继日地研究之后,
王学浩发现,
当把碘化油打到肝动脉里,
会神奇地聚集沉淀在肝脏肿瘤区域。
如果没有肿瘤,
碘化油会很快扩散到全身,
对人体没有影响。
这一方法,
明显提高了微小型肝肿瘤的诊断率。
1987年,
王学浩在国际上首次发布
"碘化油结合化疗药物 导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成果,
至今,仍是肝癌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王学浩没有满足。
肝移植是一项精细而浩大的高难度生命工程,
然而,全球性的供肝来源匮乏,
让众多患者只能在苦苦等待中走向死亡。
1988年,巴西开展了全球第一例活体肝移植手术,
王学浩敏锐地意识到,
活体换肝,
能为更多晚期肝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但风险系数也是成倍增加。
当国内很多同行把活体肝移植视为"禁区",
王学浩却觉得,
活体肝移植供肝来源广、质量高、排斥发生率低,
势必成为肝移植未来的发展方向。
“外国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能做的事情,
我们都能做。”
喜欢挑战的王学浩时刻都在为这一突破做准备。
直到1995年,
一位叫席爱梅的年轻女子决定捐肝救夫。
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夏永祥
这样形容王学浩面临的风险:
“国外有移植医生就因为供体死亡,
吊销了终身的医师资格甚至吃了官司。
当时他跟他团队就讲,
你们不要紧张,
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的话,
我一人承担。
1995年1月5日,
王学浩率领团队完成了
中国大陆第一例活体肝移植手术。
从成人活体肝移植到儿童活体肝移植,
再到急诊活体肝移植,
王学浩带领团队闯过一个个难关,
创下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多项全国第一,
上千名患者通过他的肝移植手术重获新生。
2001年 开创中国大陆亲体肝移植先河
2002年 中国大陆首例急诊活体肝移植
2005年 中国大陆首创"一肝两用"
2006年 中国大陆首例扩大右半肝成人活体移植
2011年 王学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学浩说:
“学术上是无止境的,
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病人很多,
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不断地追求,
去解决这些问题。”
如今,
年届八旬的王学浩依然坚守在临床和科研一线 ,
又开始带领团队研究肝移植后抗排异治疗的新命题。
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
和不断向前、勇于突破的精神,
影响着科室的每一个人;
他也把毕生的医学经验,
对年轻人倾囊相授,
先后培养了"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一大批人才。
“只要我们努力一把,
就可能把他从死亡线拯救出来,
这个也是我们的动力。”
向劳动者致敬!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