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庆老人
“17岁参加新四军,和我一同去的还有三个同乡。”今年94岁的王宝庆老人,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想知道三个同乡是牺牲了还是健在。
王宝庆老人家住宝应开发区金湾村,1946年因战功复员回家,至今腿中还有炮弹残片,整整折磨了他73年,但他称,和其他牺牲烈士比起来,他是幸运的。
■帮94岁老兵圆梦
“如果牺牲了,他们又长眠在哪里?有生之年,我也想去祭扫一次。”王宝庆说,腿中的弹片尽管生活中给自己带来了不少折磨,但每每疼痛时,他总是回忆那段艰苦的岁月,那三位老乡到底怎么样了?
如果您是王宝庆的战友,或是三位中的幸存者,可拨打18952781843与本报联系,一起帮94岁的王宝庆老人圆了这个心愿。
浴血战火
1946年那场战斗
弹片飞入腿中,已73年
“弹片留在腿中,已经73年。”王宝庆说,那是1946年初,他随部队开赴东台,与国民党兵遭遇打了一仗,就是这场战斗,一块炮弹片插入了右大腿内。
提及当年的惨烈场景,王宝庆说,那时他只觉得心口发麻就晕了过去,等醒来时,人已躺在了后方医院。
由于当时战时医院是流动的,医药较少,手术条件有限,只是进行了保守治疗,弹片就留在了腿中,一直到现在。
在战时医院躺了一个多月,等伤愈合后,王宝庆回到部队,随军训练战斗,可能因弹片的原因,他渐渐走路困难,1946年10月,部队安排他“因战功回家复员”,那一年,他才21岁。
现在,一逢阴雨天,王宝庆的腿就非常疼痛,这么多年就这么熬了过来。王宝庆说,复员时,他领了200斤大米,回到家后,还种8亩多地,一直到40多岁才结婚。
“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是老大。”王宝庆说,儿子名叫王石春,也是退伍军人,和他一样,参加过战斗。
复员证
不灭记忆
饱受折磨,但取不取没啥
弹片也是当年参战的纪念
“这些年,我做过生意,干过杂工。”王石春说,这么多年,他就想多赚一些钱,带父亲去医院将弹片取出。
每次提及这个想法,王宝庆总是摇摇头,以自己年龄大了为由,觉得取不取没啥的,也是自己参加过战争的一个纪念。
10年前,王宝庆老伴去世,王石春开始照顾老父亲,因自己的头疼病时有发作,去南京上海等地治疗也没有多大效果,钱花了不少,这令王石春很内疚。
“现在,我们生活有保障,政府也给予照顾。”王石春说,父亲今年94岁,他再次提出弹片是否可取,王宝庆还是摇摇头。
王石春很纳闷,为何父亲宁肯饱受弹片的折磨,就不去取呢?难道是怕花钱?最近,王石春才弄明白,父亲是忘不了那段岁月。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父亲,最近向儿子王石春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的次数多了,有时一天都要重复几遍,每每提到当年的战斗,王宝庆总是两眼炯炯有神。
生死情
老乡和战友拽着他
跑进湖荡,才捡了一命
17岁参加新四军,21岁因伤复员。王宝庆最近每每提及那段岁月,总是将三个老乡挂在嘴边,不停念叨。
“那是和他一起参军的三个人,年龄比他大一点。”王石春说,到部队没多久,就和鬼子遭遇了,因年龄较小,父亲将子弹打光后愣在了那里不知所措,是这三位老乡和其他战友拽着父亲跑进湖荡,捡了一条命。
再后来,王宝庆复员后,一直打听三个老乡去了哪里,后来听说,三个人在战斗中都牺牲了,也有的说还有人幸存并活到现在。
“战争中知道来自同乡,我不识字,都还没来得及问全名字,我的名字他们应该知道。”王宝庆说,这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若老乡还健在,也已90多岁了。现在,王宝庆希望将自己的这段经历说出,如果能有还健在的战友看到报道,说不定会想起那三位老乡的名字,知道他们是否牺牲还是健在。
■父子兵情缘
当年听说儿子要当兵
破例买酒父子俩喝得烂醉
谈及今年57岁的儿子王石春当兵经历,王宝庆说,这可能也是受到他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王石春偷偷到村里报名参军,直到家访时,王宝庆才知道。
“当时怕父亲不同意,中年得子,他腿有伤,需要人照顾。”王石春说,没想到听说他要当兵,父亲还很高兴,临别前,破例买了一瓶酒,父子俩当晚喝得烂醉。
王石春才当兵没多久,部队就接到了上前线的命令,奔往云南,王石春写了两封信,其中一封是给父亲的,另一封是给姐姐的。
当时,王石春想得简单,万一在战争中发生意外,希望姐姐照顾好父亲。如果条件成熟了,希望能将父亲腿中的弹片取出。
“我被分配到炊事班,还立过三等功。”王石春说,他们在送饭途中,一个炮弹落下,巨大的炮声中,他和战友命保住了,但脑袋却落下了疼痛病,可能是当时被震伤了。
后来,王石春复员回到宝应,在县食品公司上班,每每想起自己当兵时父亲送别时一拐一拐的背影,就忍不住落泪。
(来源:扬州晚报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