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第一塔:奎山塔
奎山塔:生于1606年,毁于1967年。
在历史上,它曾被誉为“江北第一塔”,古“徐州八景”之一,曰:“奎山塔影”。
上世纪40年代初的奎山塔↑↑↑
塔源于佛教,通常有镇邪之用。在风水学中,风水塔也是为了镇煞祈福,风水塔的样式亦是仿照佛塔而来。
风水塔兴起于明朝初期(公元十四世纪),那时,风水学说日益盛行,受此影响,一批风水塔应运而生,在中国的各个城镇,几乎城“手”一座,蔚为壮观。传说风水可以堪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风水塔正是要兴地脉,焕人文。
明代徐州府城图
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位于徐州城东南的奎山上,一座风水宝塔竣工落成。据说此前,徐州水患严重,人们为了镇住泛滥的河水,才决定在奎山顶修建宝塔。也有人说,奎山上修塔是为了改变徐州人文廖落的局面。因为奎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意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塔建在奎山上,亦是取了“奎星主文章”之说。
出钱并倡议建塔的人名叫万崇德,时年29岁。奎山塔从筹划到建成的六年间,他经历了中举、会试落榜、喜得贵子、复出高中进士的辗转人生。
作为富贵乡里的得意少年,这是个相当牛的人。
万崇德,少负才名,他出身中医世家,自曾祖一辈从江西南昌来到徐州,他是第三代徐州人。深耕徐州八十年的万氏一族家底子很厚,但万崇德并没有继承祖业,因为他志在仕途,而非杏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万崇德中了进士,排在应天府乡试第118名,会试第259名。这在少有举人和进士的徐州地区,27岁的万崇德独秀乡里。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会试进士履历便览
这座耗资五万缗铜钱建成的奎山塔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距离第一块塔砖搭建,时间已过去5年。新落成的奎山塔塔身通高在六十余米,塔刹为铁铸,约三米多高。塔分七层八面,每层四门,门门相错,立于此处,可远眺四面八方。门内两侧有小龛,便于放置佛像。塔壁门上方有多重堆塑,塔身每面墙角有立柱。塔基两米多高,由大块条石砌成。第一层塔最高,约四米,有门可以进入,塔内有木梯可拾阶旋转而上。整座宝塔塔刹尖耸,雕梁画栋,风吹塔铃自在,日照飞檐当空。
游历到徐州的文人很快发现了这一新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明代文学家宋懋澄在《游彭城云龙山记》一文中提及奎山塔:“泊舟彭城南,见有浮屠在山颠,因南步约三里,至其下,仰瞻浮屠,壮丽且耸……”
奎山塔落成六七年后,万崇德已官至监察御史,进京就任去了,这时,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过境徐州,应他的侄子,徐州郡守张正纲之邀,为奎山塔写了一篇碑记。1926年版《铜山县志》记载:奎山塔,在奎山上,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州人万崇德建,塔上方题“挺峰回秀”四个字,晋江张瑞图为记,其从子正纲为郡守勒石。
在张瑞图的眼中,奎山塔“为级者七,为尺者百,万公题之曰挺峰回秀。”“若浮鳌、若飞鹫、若彩笔,干霄兀柱擎天之象。”“登云龙而望奎山之塔,摩苍碍日,屹然有砥柱末流之思焉。”“苏公之堤以御灾,万公之塔以开人文,堤于东北,塔于东南,宦绩乡誉两峙交映。”
将奎山塔比肩黄楼,当得徐州地标之精粹。
奎山塔落成的第十一个年头,不走寻常路的万崇德又做了一件举座皆惊的事。在山西巡盐的他给万历皇帝写了一封奏疏,皇帝还没批,他就封印回徐州去了。原因很简单:母亲病危,作为独子,他要尽孝床前。
万崇德《乞养疏》
万历皇帝批了,对他的擅离职守,只给了罚俸半年的薄惩。万崇德回乡一年后,母亲病故。而这封感动了皇帝的《乞养疏》流传后世,引来无数人效仿。
古徐州八景之奎山塔影
奎山塔在文人墨客的传诵中,声名日益显赫,奎山塔影,作为徐州八景之一,频入诗画。曾经给乾隆帝做过老师的宿迁人徐用锡在《过徐州》里写道:
天上河流带郭长,
雁宾声里捣衣裳。
谁言篱菊丛芳晚,
还是园葵压担忙。
海客难教停驻鹤,
坡公空认石为羊。
年来五度奎山塔,
又看高层挂夕阳。
奎山东侧的奎河,始挖于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泄洪河道,在徐州市境内长25.75公里。它源自云龙湖,流过奎山,贯穿铜山区铜山镇和三堡镇,在黄桥进入安徽,然后汇入淮河。
清代徐州府城图
在明清时期,奎山是徐州的南大门,奎河是一条往来徐州的重要水路。数月旅程,难免生倦,归人长身立船头,远远望见奎山塔,心中难抑激动:终于到家了。
奎山塔默默注视着山下广袤的农田和奎河的帆影斜阳,为300年的天涯羁旅轻染一笔乡情的淡墨。
奎山塔能否镇水患,已属玄幻,但对于提振徐州文魁风气,确实有据可考。捐资建塔的万家不仅出了万崇德这样的四品大员,后来更有万崇德之子万寿祺,这位在诗文书画,琴棋刀刻均有大成的风骨文人,明亡后,他举兵太湖反清,兵败入狱,后来脱走江北,隐居淮安,与诗文家沛县阎尔梅并称为“徐州二遗民”。同时代的顾炎武赞他“万子当代才,深情特高爽;时危见絷维,忠义性无枉。”。
“徐州二遗民”是明末清初徐州遗民诗人万寿祺(坐姿像)、阎尔梅的并称。二人均为江淮遗民诗群的领袖人物。
万寿祺所作仕女图
万寿祺书画
万寿祺在《南徐杂感》里痛陈:“扬州城陷后,千里燧烽开。夜夜南徐烛,城门照醉回。”在《初闻闽隐痛哭》里悲鸣:“何方存夏祀,胡骑正纵横”。在《丙戌正月一日》里遗恨:“国仇未雪身仍在,家散无成志有余。”
万寿祺说:一息尚存犹道路,千秋所恃在江湖。
上世纪20年代,历经320年风雨洗礼的奎山塔,终于被一场飓风掀去了塔冠,再加上此前塔刹被雷击所毁,这时的奎山塔,正是近百年来,徐州人眼中它所呈现的样貌。奎山塔无刹无冠无顶,梁雕缺损,栋画斑驳,但古塔那种铅华尽洗我自风流的气韵,于无声处即弥散开来。
上世纪30年代到1966年间的多幅照片里,奎山塔塔身向西南方向倾斜着。
1949年七月,徐州市奎山小学校全体师生在奎山塔下的合影(来源:李世明)
1962年,奎山塔下,奎山乡农民在搭建蔬菜暖棚
奎山塔下,奎山乡农民迎来丰收
奎山塔毁于上世纪60年代。
院墙里的塔砖(图片来源:董尧)
奎山塔倒掉了,拆下来的塔砖就近卖给了奎山乡的乡民,明代烧制的塔砖全是大方砖,结实耐用,直到现在,在六七十年代建起的奎山民居里,依然可见由塔砖堆砌的院墙。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奎山民居
徐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奎山塔遗址。两方石碑立于2004年,分别写着“奎山塔旧址江北第一塔”和“聚沙成塔”。
今天,奎河不再有船帆如织的景象,奎山也早已纳入了城市的版图。消失的奎山塔,深深留存在徐州人的心里,那声晨雾中的鸡鸣,那片日光笼罩的茂林,那道晚照下的塔影,一如百年前那样,活色生香。
资料来源:铜山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