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 家乡之变】向海而生话变迁

2019年05月12日 18:02:2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很多记忆已经泛黄,很多变化正在发生。岁月流转,这些人,这些照片,是否有你的时光故事?是否有你的故土情怀?

  时隔两年之后,“江苏最强朋友圈”又要来了!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将于5月20日在南京举行。5月9日起,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系列报道《穿越时光,家乡之变》,带你听时光故事,感受家乡变迁。



  昔日晒盐跑渔船,今日网上卖海鲜,在江苏的北大门--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渔民的生活正随着连云港临港产业的崛起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城镇化建设日益完善、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小渔村逐渐成为新兴的创业沃土。

孙承平和员工查看线上订单

  今年4月13日,一款名为“柘里拼拼”的电商公众号上线了,主打产品就是海鲜,这是柘汪镇东林子村村委会创立的第一款电商平台,负责人孙承平介绍:“现在我们的日营业额一天在2万元左右,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今天下单,明天就能送到家里。”

东林子村旧街景

孙家江家里旧时房屋

东林子村旧时渔港

  孙承平的祖辈们都是靠海维生的渔民,爷爷孙培登是个老盐工,整天风吹日晒靠晒盐的微薄收入支撑着这个家。那时渔业捕捞设备非常落后,整个村里没有几条渔船,孙培登用手推网,在浅海捞些虾皮补贴家用。后来,孙承平的父亲孙家江学会了这门手艺,十三四岁就下海捞虾皮,这在当时贫穷凋敝的小渔村里已经是令人羡慕的人家了。孙承平的母亲秦贵芹回忆,正是孙家有手推网,才答应嫁过来:“十三岁就能推虾皮,小学都没上完,他爸爸就带着他去干活了。”

渔民赶海用的手推网

  大海给予了海州湾渔民最好的馈赠

  改革开放初期,孙家在当地率先买了渔船,开始远海捕捞作业。1992年以后,随着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正式开通运营,海鲜的销量快速上升。孙家江说:“货直接在连云港就卖了,打的黄花鱼在海里就有收的,那时候海边还没有海堤,93、94年的时候村里一共就两栋楼。”

  没有像样的码头,没有固定的市场,渔民们在大海的风浪中收获着财富。对于渔民的生活,孙承平从小耳濡目染,遵循“父子不同船”的规矩,1994年初中毕业后,孙承平跟着大伯开始跑船:“第一次回来感觉赚钱了,能替家里分担了,心里特别高兴,但是觉得这个活儿很累,很辛苦,心里又怕。”

东林子村现在统一规划的村居

柘汪现在的集中连片住宅区

  两年多的时间,父子努力打拼,在致富的道路上大家你追我赶,渔民的住所逐渐改善,家家盖起了小楼。

  时代在发展,思想也在转变,孙家江不想让儿子一辈子留在这个小渔村,1998年,孙承平参军入伍,后来转业又在外地做了一名公务员。二十年间,孙承平惦记着父母,也关注着家乡的发展。随着电商产业的兴起,海州湾渔民利用电商平台卖海鲜火遍全国,加速了当地海鲜的销量,各地的海鲜涌入海州湾沿岸各乡镇,使这里成为海产品的集散地。孙承平决定辞去公职,回到家乡创业:“家乡发展特别迅猛,港口的建设力度特别大,引来了很多的外地务工者,我们又在搞城镇化,好多老百姓都住到一起去了,搞成了社区,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的转型也在这上面。”

孙家江、秦贵芹夫妇回忆当年出海

孙承平给员工讲解公司发展规划

  大海依然在给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宝贵的财富,而家乡的发展变化带给孙承平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除了家乡带给我的亲切之外,也给我带来了一个视角上和心理上的冲击,为什么,我感觉我们的家乡变化太快了,像现在港口的建设,周边企业的入驻,给我们当地村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赣榆港区

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一体两翼组合大港的构想也开始实施,石化、钢铁等一批大型临港产业实现集聚集约发展,成为当地高质发展的重要阵地。围绕打造“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强支点,如今,连云港正开足马力、劈波斩浪,不断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东方,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记者/江苏新闻广播 王德俭 姜奇卉 周继明 )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