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非遗:不想说教,就想让“00后”多看上一眼

2019年05月13日 11:24:37 | 来源:金陵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拍短视频、开直播课 他们样样精通

  “南京非遗”玩时尚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短视频APP纷纷涌现,成为当前受众休闲娱乐和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南京一些非遗传承人主动与新媒体跨界合作,用心拍摄短视频、或者进行直播,为年轻一代接触非遗文化提供了更便利的渠道。

  不想说教

  就想让“00后”多看上一眼

  早上9点,南京博物院已经挤满了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在人群还没有走到非遗馆之前,南京脸谱非遗艺术的传承人颜蕾挤出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

  平常,颜蕾就在南博非遗馆传承脸谱艺术,销售脸谱文创产品,与别的非遗传承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短视频平台上,颜蕾相当活跃,每隔几天就发一个小视频。“我只拍与戏曲脸谱相关的小视频,要么是勾脸,要么是破脸,要么是提神。”

  颜蕾不排斥利用短视频传播非遗,而且还有自己的理解。“我之前也拍了好多视频,但观看量和点赞量都不高。”经过对比分析,颜蕾有了答案:“去年春天我跟随南京周去巴黎交流,好几个志愿者是中国留学生,他们拍摄的短视频画面和音乐的节奏配合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了。”

  回国后,颜蕾便成立了一个四五人拍摄团队,制作系列短视频。在团队中颜蕾是编导,除了写拍摄脚本,还担负着把关的角色。“就是要让‘00后’觉得好玩儿,同时还能有审美提高。”

  保护非遗,首先就是让人们多看它们一眼。“我们也纠结了很久,短视频要不要解说呢,后来我研究了很多爆款,他们都是画面配上好音乐,大多没有解说词。”颜蕾认为短视频也要做出自己的个性,“配乐也是我自己做的,传统京剧器乐声与电子打击乐相结合,潮,又不失中国范儿。”

  拍了两个月

  就有初中生主动来学木偶戏

  因为存储了很多非遗传承人的联系方式,短视频平台经常向记者推送他们的作品。其中拍摄短视频最积极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木偶剧团副团长张跃,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戏项目省级非遗传人。他拍摄的短视频大多取材于木偶剧团的日场演出。

  初识短视频,张跃也曾有过担心。“由用户上传的内容良莠不齐,所以有点排斥。”

  “在人家心中,我们好像是非主流的,是一个边缘剧种。其实不是,我们木偶戏是国际剧种。”鉴于木偶剧的现状,张跃觉得还是应抓住短视频这个渠道去传承非遗。

  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以前不被重视的木偶戏,一下子就吸引了“00后”。2018年10月,张跃拍摄短视频也有两个月了,就在他考虑是否要放弃拍摄短视频的时候,很快中学生主动要求来学艺。

  “一位南外的初三学生,在某平台上看到了许虹团长表演的木偶戏,不仅能歌善舞、写词作画,还能喷火变脸、使枪弄棒,就主动联系我们。”张跃告诉记者,如今这位学生已经能在学校里表演木偶舞蹈了。

  开直播课堂

  让海外“昆虫”学到地道昆曲

  大多数非遗文化都存在传承人趋于老龄化、年轻受众缺位、传播内容缺乏新意、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有效地嫁接传统与现代,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注入活力。

  短视频赋予了非遗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直播则让用户沉浸式体验非遗。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尺谱拍曲技法的传承人裘彩萍就是通过直播平台,让全球昆曲爱好者接触到地道的昆曲。

  裘彩萍是江苏省昆剧院的老旦演员,她看到很多“昆虫”(昆曲爱好者简称)学艺无门,还有很多“昆虫”没有找到学习昆曲的门道,便决定在直播平台开设课堂传承昆曲。“2012年,我和儿子通过Skype聊天,我就想,为什么不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课呢?”

  老一辈戏曲演员学习昆曲都是靠工尺谱,可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用简谱记录的昆曲曲谱相继问世,一些剧团演员也不认识老祖宗留下的工尺谱了,这让裘彩萍下定决心去传承工尺谱拍曲技法。“用简谱学昆曲总是缺少那么几分韵味。”裘彩萍说。

  通过开设网络课堂,她将工尺谱拍曲技法传播到海内外,有个这个工具,学习昆曲不再那么费劲。“三年前的暑假,日本文教大学有两位老师跟着我的网络课堂学,这让我很感动,他们跟着我学了好几年。”

  通过直播,昆曲不再是屏幕里、文字里可观而不可感的单一呈现,爱好者们可以感受到非遗的韵味,也可以与非遗传承人直接地交流学习。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