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 家乡之变】苏州:土地上的三代“追梦人”

2019年05月15日 15:22:0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很多记忆已经泛黄,很多变化正在发生。岁月流转,这些人,这些照片,是否有你的时光故事?是否有你的故土情怀?

  时隔两年之后,“江苏最强朋友圈”又要来了!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将于5月20日在南京举行。5月9日起,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系列报道《穿越时光,家乡之变》,带你听时光故事,感受家乡变迁。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苏州太仓,有一户农民家庭,祖孙三代共同耕耘一片土地,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轨迹正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5月14号,在太仓市东林村,83岁的村民张锦清在儿孙的陪同下来到村里的农林展示馆参观。看到各类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老人兴奋不已:“我以前听说美国人,一个人种一千亩地,我想哪里来得及,种一千亩,现在看看农场原来是这样,东林村不得了了。”

  事实上,张锦清的儿子张耀忠、孙子张磊,也都是东林村农民。他们和这片土地的故事,也因为新中国农村的改革历程而有了不同的版本。 生于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的张锦清,是新中国第一次土地改革的经历者。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大胆尝试,又在全国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张锦清说:“1982年,试点一个生产队,一看效果好,群众一致拥护。1983年,我们八个生产队全面开花,全部分田,粮食多了,放都没地方放了。”

  1983年,张锦清的儿子张耀忠才20岁出头,他是改革开放之初村里的第一批农机手,并从农机队队长一步步成长为村委会主任。2007年,借着太仓金仓湖生态园开发建设的机遇,东林村500多家农户开始拆迁,并在2010年率先完成“三置换”。可作为村里带头人之一的张耀忠,却每天愁得发慌,他面临的是如何带着大批失地农民致富的问题。

  在村干部们的集体智慧下,东林村摸着石头过河,渐渐闯出了一条新路子。2010年,东林村成立了太仓首家村民股份合作社,建成了2200亩高标准农田,开始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探索。张耀忠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农机设备一下子投了接近2000万,可以说,农机的设备,我们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先进的。”

  到2013年,东林村已经实现从育秧、插秧到烘干、储存的全程机械化,确保每粒米在生产过程中都不落地。可是这么好的机器,村里能开的,却没几个人。就在张耀忠发愁的时候,儿子张磊用行动给予他支持。2013年,在合作社公开招聘农机手的时候,张磊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张磊说:“现在各种农业方面,国家也很重视的,等于也是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一个机会。我以前很白的,现在像冬季的话还好,夏天的时候脸上手上都是红色的,过了一段时间还要掉皮。”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以及相关农业人才政策的激励,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农村。东林村里80、90后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有10多位。在他们的带动下,东林村也逐步形成了从大米种植加工、果园农场,到饲料研发、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多元化的村级集体产业。如今,东林村村级总资产近两亿元,去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35万元。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张锦清一家祖孙三代,仍在这片土地上努力耕耘。他们的故事,也正是农村改革浪潮中,无数敢于创新、敢于拼搏,在土地上追梦的农民的缩影。在新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上,他们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他们也将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推动者。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钱一鸣 苏州台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