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杜彬的葡萄园开始挂籽了,他熟练地用修枝剪修理着有点干枯的枝叶,声音爽朗洪亮,“再过两个月,下面全是一串串的绿葡萄,漂亮着呢!”
今年是杜彬种植水果的第九个年头,在此之前,他曾是一名煤矿工人,在矿井下一干就是15年。他还记得1996年第一次下矿的情景,坐着狭窄的“罐笼”,下到地下600多米深处,仅有头盔上一束矿灯照明,人上来后,满脸都是煤灰,好几次老婆打照面都没认出来。
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压力下,徐州迎来了一波波关井潮,2016年10月,随着旗山煤矿6个井口封闭,江苏完成煤炭去产能的“最后一关”,徐州城区再也没有可生产的矿井。
杜彬的转折点发生在2010年,他所在的权台矿因透水被关闭。离开煤矿后,杜彬回到家乡贾汪紫庄村,跟人学栽种水果,从草莓到葡萄,从一个大棚到如今十几个大棚。刚开始的日子很艰难,技术不到位,他跑到南通、浙江、北京去找人学,葡萄大棚被雨淹,他连夜找人帮忙收葡萄,还遇过“价低伤农”,不过都挺过来了。
无人机航拍下的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篮,五彩缤纷,色彩艳丽,煞是好看。孙井贤 摄
杜彬的生活在变,他原来所在的煤矿,因采煤造成的塌陷地也在“化腐朽为神奇”。那曾是徐州面积最大、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区,面积达1.74万亩,荒野沟壑,满目苍夷。通过“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的改造,不到3年,一个比云龙湖还要大1.5倍的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潘安湖,横空出世,成为徐州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
从骑着自行车上班,到开着小汽车进城,家门口多了个国家级景区,杜彬见证了“蜕变”的全程。晚饭后,他喜欢带着家人去潘安湖边散散步,像是造访一位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
离开煤矿后,杜彬也时常回忆那段“单纯”的日子,枯叶子修剪累了,他坐在葡萄大棚里的木凳上,看着眼前一簇簇可爱的葡萄籽,过往在矿上的那些片段在脑海飞快闪现,杜彬很清楚,煤矿曾经是徐州的骄傲,也是他的骄傲,不过那个时代已经落幕了。相较于过去,他更喜欢现在的日子,他说,“有山有水,有花有果,这才叫生活。”
(来源:交汇点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