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等。
资料图:苏州博物馆新馆(来源:姑苏晚报)
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视觉中国图
香山饭店 视觉中国图
贝聿铭祖籍苏州,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贝聿铭的第一代祖先在苏州行医卖药,到18世纪,成为拥有大片土地的望族,以行善和助人享誉苏州,更是诞生了“颜料大王”贝润生、“金融巨子”贝祖诒等名人,后来,贝氏家族还买下了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10岁时,贝聿铭随家人迁往上海,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后定居美国。
贝聿铭与苏州
在国外,别人问道是哪里人,贝聿铭总说自己是苏州人。百岁高龄的他由于无法亲临2017年的首届江苏发展大会现场,次子贝建中曾代表父亲和贝氏家族赴这场与家乡的约会。虽然他从小出生生长在美国,贝建中却用地道的中文对记者说:“我是从江苏走出来的,我的老家在苏州。”
贝建中的签名
2017年的江苏发展论坛上,美国纽约贝氏建筑事务所总裁贝建中作了“追寻现代建筑设计下的中国表达”的发言。贝建中开场即用姓名表白祖国,“我1946年在美国出生。但是我的父亲给我起了一个很有革命色彩的名字:建中,借以表达他对祖国的关爱之情”。
贝建中同时深情回忆了1976年第一次回到故乡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到苏州的情景。我们游览了所有的著名园林,其中包括曾经属于我叔爷爷的狮子林”。
美国纽约贝氏建筑事务所总裁贝建中
作为建筑师,贝建中更对在中国参与的建筑念念不忘。贝建中回忆道,“协助父亲建造北京城外的香山饭店是我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且和中国的同事们并肩工作。这也是我父亲心爱的一个项目。他一直希望能为中国的建筑师们建造一个建筑范例,这个建筑不仅体现了现代感,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同时也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我们不仅与中国建筑师和建筑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也听取了政府部门的意见,以期能完美表现出‘现代建筑设计下的中国表达’”。
用作品登顶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从贝聿铭到“贝氏”建筑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在他的设计生涯中,博物馆是一个核心关键词。他认为“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1983年,66岁的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图片来自普利兹克网站)
这个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奖项,评价他为:“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
2010年,93岁的贝聿铭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这是建筑业界最有声望的终身荣誉奖项之一。
英国建筑师戴维·阿德迦耶(David Adjaye) 曾经这样评价贝聿铭:“在我开始研究建筑的时候,贝聿铭已经是‘巨人中的巨人’。他的作品举重若轻,风格鲜明,将复杂和矛盾的要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贝老有很多蜚声国际的建筑设计,比如卢浮宫中的玻璃金字塔,世人盛赞这是“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再比如,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几何图形和三角构成的建筑,成为他建筑作品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成功案例。
以及非常著名的香山饭店,曾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再如香港地标中银大厦,它形如竹子,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但贝老一直还惦念着苏州,在87岁时他选择把“苏州博物馆”作为他的收山之作。
他用材创新,让极简线条的几何造型,勾勒出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用一池湖水描绘出远山青黛。
从小受父亲贝聿铭的影响,贝家兄弟最终不约而同选择了继承父亲的职业生涯:大哥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二哥贝建中和弟弟贝礼中则成了建筑设计师。职业身涯初始,贝建中和贝礼中兄弟俩均供职于贝聿铭联合事务所,是贝聿铭团队的核心成员。
贝建中(左)、贝礼中(中)和父亲贝聿铭(右)
1992年,贝聿铭从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退休后,贝建中和贝礼中兄弟创办了贝氏建筑事务所,父亲的角色成了儿子公司的“顾问”。
在如今的建筑界,“贝氏”已然成为一个品牌,但老实说,这个品牌仍属于父亲贝聿铭。弟弟贝礼中曾对媒体坦言,父亲的成就一度让做儿子的觉得是种负担,但是渐渐成熟以后,他把这种压力视为了挑战,并努力去开创自己的风格。
像很多中国家长一样,退休后的贝聿铭给予了儿子大力提携,近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把只属于自己的品牌变成整个家族的品牌。也因此,他晚年不少作品,比如中国银行总部大楼、苏州博物馆、中国驻美大使馆、澳门科学馆,都让儿子担任了主要设计师。
中国驻美大使馆 网络资料图
澳门科学馆 网络资料图
“根”在水乡苏州——
“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
在贝氏建筑事务所中陈列的最大的建筑模型,就是贝聿铭担纲设计,贝礼中参与其中的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模型,其竹节外形充分体现了贝氏建筑强烈的几何感。而在1918年,贝聿铭之父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当时贝聿铭只有1岁。
贝祖诒常年居于广州、香港,身为苏州望族后代的贝聿铭实际上并非生于苏州。“他在广州出生,在香港、上海都住过。上海和苏州离得不远,我们的家庭又是中国传统家庭,所以他那时会回苏州参加家庭团聚。”贝建中对记者说起自己的父亲。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和继母蒋士云 网络资料图
1935年,18岁的前往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师承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现代主义鼻祖。他于1955年创立贝聿铭联合事务所,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但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表示:“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贝聿铭还曾这样说:“他们问我是哪里人,我总说我是苏州人。”
既非生于苏州,在苏州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3个月,为什么贝聿铭却笃定自己是苏州人呢?
对于父亲与苏州之间的不解情缘,贝建中认为,以狮子林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对父亲的影响追随他的一生。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苏州狮子林 网络资料图
当时的狮子林是贝家的私家园林,贝聿铭年少时最欢乐的时光就是在这座以石著称的园林中度过的。光影在石头的缝隙和窟窿中肆意穿梭,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年少的贝聿铭带来无穷的幻想。几十年后,他仍对那种叫作“种石”的技术赞叹不已:工人将太湖石凿出洞来,放入水中,潮起潮落,石头粗糙的棱角变得光滑,十年或二十年后,工人们才会搬走石头用来布置庭园。那时他才意识到,儿时在苏州的经历让他发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我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精神。从建筑最初的设计,经过施工最后竣工需要几年时间,这漫长的过程如同庭园中的造石。”
“种石”的过程更让贝聿铭对中华文化感悟至深:父辈那一代人种植,孩子那一代人收获。“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以诚相待、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也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的关系。”贝聿铭说:“在香港我们是外人。直到回到苏州后,我才感受到我的根。这对我影响很大。”
根植于苏州的贝聿铭,近年来尤其怀念家乡,桃花坞年画、西花桥巷让他魂牵梦萦,鸡头米令他念念不忘,这种儿时的美味,在纽约吃不到。
回乡再挑重任——
苏州博物馆是贝老“最亲爱的小女儿”
1979年,贝聿铭被授予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1983年他又获得了被视为建筑业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当时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还在他的脑海中酝酿。此后的贝聿铭走向事业的又一个高度。
资料图:贝聿铭 林兵 摄(照片由贝氏设计师事务所提供)
在儿子贝建中看来,这些荣誉的获得,尤其是卢浮宫金字塔项目完成,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父亲有了选择接受哪个项目的权利。“那时他说,我只为自己干活,干我想做的事,我不必为我的办公室担心。没过几年父亲就从事务所退休,此后,他只接那些他想做的项目,和那些他想共同工作的客户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世纪初,贝聿铭再次回到家乡苏州,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贝聿铭文献展观众观展
眼下正在苏州美术馆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上,展示了2004年贝聿铭就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写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件。贝聿铭在信中写道:“苏州古城人文历史悠久,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与周边之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2500年的文明结合?这些都是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这不仅事关苏州,且对中国建筑发展有现实意义。”贝聿铭还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我希望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能走一条真正的‘中、苏、新’之路,三者缺一不可。”
苏州博物馆新馆 网络资料图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倾注了贝聿铭极大的心血,他的设计处处着意体现苏州的特色,中而新、苏而新成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贝老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最爱苏博新馆。
如今,苏州博物馆已经成为苏州一座标志性建筑,置于院落之间,融传统园林风景于其中,和紧邻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拙政园浑然一体。苏州的文化名片,苏州博物馆新馆当之无愧。2006年10月6日,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上,贝老亲自推开新馆大门,他动情地说,贝家在苏州有600年历史,我的根在苏州,今天是为最疼爱的“小女儿”送嫁。
“贝氏”理念传承——
让时间、文化、地点来决定设计
贝聿铭曾说:“我坚信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当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曾高度评价:“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作品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他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的作品涵盖政府、文化和低收入住宅。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通过他的敏锐和耐心,他将不同兴趣和领域的人们吸引在一起去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贝建中深刻领会了父亲设计理念的精髓,并将其传承、发扬。这在他领衔设计的南京六朝博物馆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南京六朝博物馆 网络资料图
六朝博物馆整体建筑由两个L形的几何体扣合而成。走进这座博物馆的一楼,人们发现,挑高16米的“阳光大厅”内,米黄色墙体大厅的顶部,玻璃采光顶将阳光直接引入进来,光线成为设计之魂。更令人惊艳的是,地面上镶嵌的78个玻璃窗,被设计和建设团队戏称为“满天星”。 观众置身其中,可透过这些透明玻璃窗从正上方俯瞰城墙遗址,从而将一层与负一层两个不同空间巧妙衔接起来。
脚下的负一层遗址厅中,一段长20米、宽10米的夯土城墙是整座博物馆的“根基”,这是六朝建康城东城墙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遗址外围的观赏平台,可以方便观众登高远眺城墙遗址风貌。
南京六朝博物馆 网络资料图
贝氏作品常见的月亮门在六朝博物馆中成了别有韵味的圆月窗。正如父亲贝聿铭先生所说的那样,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空气,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步移景异。
在设计六朝博物馆的过程中,贝建中多次来南京实地考察,寻找灵感。“这个项目实际上很困难。因为这是个引入民资的公众项目,这在中国很新,而且那是博物馆和酒店的结合,我们得让它看起来是一栋楼。我去了南京很多很多次,南京在中国是个很重要的城市,我很高兴这次设计让我更好地了解南京。”
目前,贝氏建筑事务所的业务遍及美国、法国、香港、中国大陆等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项目中有一个就位于水乡周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在周庄又将见到一个融苏州园林智慧于其中的贝氏经典之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华报业网 姑苏晚报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