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8 日,是第 43 个国际博物馆日,上午九点,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陈列厅,"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性景观设计展 " 开展,围绕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这个主题,共有近 20 件作品展出,其中包括 17 处丛葬地景观设计,展出时间为一个月。
△北极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
展览现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表示,这次展览契合了今年博物馆日主题,"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
△中山码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
这次展览的作品是南京艺术学院景观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作品,他们通过长达一个学期的调研、构思、设计,对 17 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进行了纪念性景观设计。
△太平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之后的六周时间里,侵华日军对南京市民、中国士兵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同胞 30 万人。17 处丛葬地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在当年侵华日军进行集体屠杀的部分地点建立了一系列纪念碑。
△五台山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
作品 " 长江祭 " 展示的是长江纪念性景观带,包括了燕子矶、中山码头、鱼雷营这几个点,将几个丛葬地的点串联起来,参观者可以看到更多丛葬地。
△金陵大学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
创作人员之一马仰超说:" 很多人对丛葬地并不了解,但是我认为丛葬地沉淀的历史同样沉重,希望通过这次设计让更多人认识到丛葬地的存在。"
该设计主体采用的是黑色大理石,配以铁锈作为辅料,体现一种沉重感。他说:" 参观纪念馆的游客获得的体验主要是视觉上的,但是丛葬地是室外实地,通过这个作品希望参观者有一种空间体验感。"
△草鞋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
作品 " 丛 " 以水泥作为主要材质,创作人员之一曾嘉介绍道,这件作品还原的是江边屠杀的场景。后面竖立的水泥柱,代表的是仍然站立的英勇战士。
除了这些主题性作品外,一同展出的还有太平门、五台山、花神庙等 17 处丛葬地纪念性景观作品。
△煤炭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
展览现场,91 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奶奶宣布了展览的正式开始。凌曦表示,这个展览是基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的过去和现状,学生们做出的未来性、纪念性设计," 我觉得是一种历史和现状的碰撞,传统和未来的相遇。"
△汉中门外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展陈结束后,这些作品还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进行线上展出。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