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苏商】一人一座城 近代南通的缔造者——张謇

2019年05月18日 13:28:3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苏商,睥睨于汉唐,并驾于明清,独步于民国,领跑于今日中国商界。胸怀大志、身负大略;善循大局、精耕大业;谨守大义、兼施大爱;包容大气、共享大成……苏商精神与情怀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在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召开前夕,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史话苏商》特别策划,与历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共话苏商史,多维度呈现苏商故事,解读苏商精神,感受苏商群体在实业搏击中的创新创业精神。


        张謇是南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是近代南通的缔造者,也是我国第一位被世界承认的企业家,他集士子、文人、状元、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成为南通人最为敬仰的先贤。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和南通海门市副市长张华一起走近张謇。

        张謇,字季直,祖籍江苏常熟,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清末状元。被誉为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第一人,他是“东南实业领袖”,他将“棉铁主义”作为“实业救国”良方,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

(张謇像)

        26年苦读步入仕途却辞官下海 成“东南实业领袖”

        张謇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众疾苦有深切的了解。为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然而,张謇的科举之路可谓“历尽艰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考运不太好。我们可以从几个数字中看出来:张謇从16岁到42岁,前后历时26个春秋,共参加各种考试26次,在考场中度过了160多天,仅中央礼部组织的会试就参加了5次之多。张謇曾一度放弃科举考试,心灰意冷,决心从此远离考场。因为慈禧太后60大寿,就临时增加了一次考试,也正是这次机会张謇最终金榜题名、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仕途。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与恩师翁同龢坚决主战,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辞去官职下海决定从商,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实践。

(大生纱厂旧影)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除了纺织业,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大生纱厂投产后,规模不断扩大。为保证原棉供应,张謇先后在黄海海滩办起20多家盐垦公司,到1907年,已围垦近10万亩。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还创办了油厂、面粉公司、肥皂厂、纸厂、电话公司等69家各类企业,形成一个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界巨擘。

(大生集团各类企业总览)

        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謇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1956年2月,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教育是万事之母” 通过企业盈利来实现家国情怀

        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1903年,张謇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2万余两白银,再加上他四方筹集的资金,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从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至1925年的20多年间,张謇将他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

        统计显示,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多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其中尤以师范教育为首创。

(唐闸教育系统)

        如今,国内具有百年历史的近20所高等院校,包括复旦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追根溯源,都和张謇有关。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研制的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科考母船之所以被命名为“张謇号”,也因为张謇乃这所学校的创始人。

(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科考母船“张謇号”)

        张謇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精力,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革新与成就,连同在棉纺与盐垦方面巨大的业绩,为自己赢得了辉煌的声望。

        与此同时,张謇努力在南通推行“地方自治”。他认为,在实业、教育之外,“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对各类社会公共事业一直在不停地投入。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造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

(南通博物苑)

        此外,张謇还在南通建养老院,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建医院,对赤贫者免收药费;开办贫民工厂,教授贫民子弟自谋生活;设立残废院,收留肢体残缺的乞丐;创办盲哑学校,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别人不知道张謇内心到底有多少牵挂,只有等他办成了,才恍然大悟。

        长期研究张謇的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戴鞍钢曾经这样评价张謇:企业家以盈利为目的,无可厚非,而张謇是想通过企业盈利来实现其家国情怀。张謇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很多当代人汗颜。他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儒商,没有之一。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实业救国之梦最终破碎

        由于张謇急于把南通打造成“示范县”进而影响中国,没能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律来谋划企业发展,导致资金运转紧张,进而失去了对大生集团的掌控。他的物质基础,不足以支撑他的雄心壮志。张謇在南通的事业走向萧条,很多志向难以实现。但晚年的他依然奋斗不息,将自己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胡适先生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作序时这样写道:“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这样一个人,是值得一部以至许多部详细传记的。”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张謇虽然是清末的状元,饱受中国儒学的浸染,但他没有因此而保守,相反却具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和追求一流的眼光。张謇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话说得很朴素,但却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尽管时代限制着张謇许多美好理想的实现,后人却铭记他为国家富强所作出的贡献。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当看百年之后。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中国百名人传》中,起首人物为黄帝,压轴人物,乃张謇。

        在今天的南通,张謇留下的有用事业,依然无时无刻不在启示、激励后人……

  相关链接:

  【史话苏商】“财神”范蠡为何能发迹 懂了这些规律你也可以实现财富自由

  【史话苏商】清末南京巨富“蒋百万”发家靠赶驴和太平天国宝藏?不存在!

  【史话苏商】一本万利暴富天下 敢给皇帝脸色看 明清时期扬州城还有这么一群人

  【史话苏商】被誉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还出了一个国家副主席 无锡荣氏家族何以长盛不衰?

  【史话苏商】无锡六大家族百年兴衰竟然影响了一座城?来了解一下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董婕 张雪;《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