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都是耳熟能详的“端午节必做项目”。然而,南京人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端午习俗。例如,南京大多数地区都是在端午节当天举行龙舟赛,而高淳下坝胥河一带是农历五月十三划龙船,圩乡是农历六月六赛龙舟。
在南京要吃“五毒”“五黄”和“五红”
五月初五端午节,现在是一个热闹的民俗节日。但在古代,却将农历五月视为毒月,五月初五视为“毒日”。因为仲夏五月,蚊蝇繁殖,百病滋生,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所以要在五月初五举行一系列吉祥物辟恶与祭祀活动,从而渐渐形成今天的端午节的部分习俗。
我们的祖先学会的第一套“攻毒”的生存智慧,那便是吃“五毒菜”。一些年代久远的地方志上记载,老南京人认可的“五毒”是蛇、蝎、蜈蚣、虎、蜘蛛。当时的南京人认为“五毒”对人危害深重,一定要杀灭然后将其吃掉,这样就产生了“五毒菜”。随着时间演变,南京端午节食俗也在发生变化。南京民俗专家陶思炎在《南京民俗》一书中谈到,现在南京人的“五毒菜”是取银鱼、虾米、茭儿菜、韭菜和黑豆干五样杂炒而成。
始于“五毒”,南京人还开发出了“五红”与“五黄”。陶思炎说,南京人家吃的“五黄”包括黄鱼、黄瓜、黄鳝、鸭蛋和黄豆芽。至于“五红”,则指苋菜、红油鸭蛋、烤鸭、河蚌和红烧黄鱼。
南京的端午饮食习俗还有很多,吃粽子、绿豆糕,喝雄黄酒、菖蒲酒。老南京人包的粽子,外形大致有小脚粽和三角粽两种。小脚粽是南京的本土品种,一头尖、一头长圆。
看了秦淮河的龙舟赛茅以升立志,“长大了要造桥”
《岁华忆语》是一部研究清末民初南京民俗大观的文献,书中就记载了当时南京端午赛龙舟的场景。陶思炎介绍,“河帮”是由秦淮河上本地船户组成,“江帮”是外江入城的外地船户组成,“木帮”是常驻在上新河的徽州木商们组成的龙舟队。每逢端午节,三帮船队到夫子庙前的泮池集中。各帮都尽量装饰自己的龙舟,好比是现在的花车游行,场面相当壮观!
一般人家只在岸边及桥上观看,也有人在河房观赏龙舟竞技,但最佳观赏点却是文德桥。站在文德桥上东望泮池,俯视龙舟,那看得才叫真切。这么好的观赏地点,大家都去争抢最佳观赏位置,往往人满为患。桥边的木质栏杆,经不住那么多人挤靠,经常倒塌,这就是南京歇后语“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的由来。
文德桥的事情还成就了中国一位伟大的桥梁学家。
1904年端午节,一位7岁的孩童来到了秦淮河畔观看龙舟赛,人们挤在桥上争观龙舟竞渡,正当兴高采烈之际,桥栏断裂,桥身倾塌,造成了数百人落水的惨剧。这件事深深刺激了这位7岁孩童,他望着倒塌的文德桥,心中想:我长大了要造桥,造好桥。
这位7岁孩童从此一生钟情于桥,致力于桥。他就是茅以升。
南京这个地方龙舟竞渡
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
端午节到来之际,华夏大地艾熏又起,粽子日盛,龙舟竞渡在全国各地开展。说到这划龙舟,比较盛行的说法是为了祭奠爱国诗人屈原。
陶思炎介绍,端午祭祀历史人物有多种说法。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南朝梁吴均写了一本名叫《续齐谐记》的书,说屈原投江,“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第二种说法认为,端午赛龙舟源于对吴国大将伍子胥的纪念,这在苏南一带颇为流行;第三种说法认为,端午竞舟源于对越王勾践的纪念。
然而在南京,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他们赛龙舟既不在端午节当天,也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南京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淳下坝、东坝、固城等地的居民,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在胥河一带划龙船,这是为了纪念关羽。而在高淳的圩乡,每逢农历六月六举办的赛龙舟活动,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举办的一项大型活动。”
2007年,“六月六龙舟竞渡”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