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很多记忆已经泛黄,很多变化正在发生。岁月流转,这些人,这些照片,是否有你的时光故事?是否有你的故土情怀?
时隔两年之后,“江苏最强朋友圈”又要来了!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将于5月20日在南京举行。5月9日起,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系列报道《穿越时光,家乡之变》,带你听时光故事,感受家乡变迁。
乡村振兴需要聚拢人气、集聚动能,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居住水平、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重要之举。近年来,淮安市大力推进农村群众按照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农民们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集中居住区里的一户人家,看看这一家三代的生活蜕变。
一大早,75岁的老人李春新来到小区附近的公园锻炼身体,在这里村民们三五成群地聚集起来活动,脸上溢满了笑容。李春新告诉记者,2017年,全家搬进了镇上整洁的集中居住区。李老说,现在每天早晨都会到渔子河去逛逛,锻炼锻炼身体。
李春新家原来的老房子
李春新旧时生活照
李春新的祖辈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着一家的生计。那时候村中只有几条小路,晴天尘土飞扬,雨雪天泥泞不堪。村民的房屋也多是传承了好几代的土坯房,破旧矮小。屋顶漏了、墙皮掉了,修修补补继续居住。李老介绍:“当时住在两间小陶屋里,七漏八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公路条件更差,下雨天我们去渔沟医院瞧病,走到医院一脚能粘上五斤重的泥巴。”
在李春新的记忆里,当时大家都在生产队干活儿,种地收粮全靠人力,十分辛苦。即使这样温饱也是很大问题,吃上肉更是“稀罕事”。为了讨生活,不少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李春新的儿子李光耀就是其中一位。
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越来越重视,后来李光耀决定返乡,做起养殖生意:“95年我出去开菜馆,后来农村赶上新农村建设,我们就回来了,把家里的瓦房翻盖成了楼房。”
镇上渔沟中学旧址
不过,像李光耀这样回乡发展的人还是少数。随着时代发展,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空房、危房也渐渐增多。李光耀说:“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孩子,很多都到外面去闯了,农村空房太多,这是种浪费。”
镇上渔沟中学现貌
2017年,得知镇里要推行集中居住,李光耀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当年他们家就顺利住进了新家。李光耀告诉记者,集中居住后,政府还发了补贴,他们可以就近找点事情做,把土地流转出去。
如今李春新搬入集中居住区后,门口有了宽阔的马路,交通更加便捷
李春新在家和儿子一起看电视
新建的集中居住点不仅干净宽敞,而且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家家户户还都能接入网线、有线电视等通信设备,享受就近入学、就医等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李光耀的儿子李峰说,现在他在外打工,不用再为家里的父母操心了,集中居住后老人的生活、医疗都很方便,邻里之间还能相互照应。
说起搬新家,李春新老人也打开了话匣子,畅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他连称“做梦也想不到。”
镇上新建的集中居住小区
淮安地处苏北,村庄分布散、农民住房成套比例较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短板。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成为大势所趋和发展之要。为此,淮安出台《关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力争用3-5年,基本实现一般村有条件的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都过上了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王德俭 姜奇卉 任柯源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