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 保安翁师傅的“盘扣”情结

2019年05月29日 11:53:10 | 来源:姑苏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翁世炎和他的盘扣。  记者 张健摄

  翁世炎和他的盘扣。  

  一把竹尺、一把镊子、一根布条,在手里缠、绕、拉、结,没几分钟,一枚美丽的叶子盘扣就出现在眼前……在今年的“轧神仙”活动中,“老苏州”翁世炎的盘扣技艺展示,在“老街坊”集市民间工艺展示区内吸引了不少市民。款式各异、新颖漂亮的盘扣传承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技艺,也表达着翁世炎的匠心与执着。

  母亲曾给范烟桥夫妇做盘扣

  翁世炎今年62岁,是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退休后在姑苏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当保安,为社会发挥余热。说起做盘扣的技艺,翁世炎说,那是源自家人的传承,他的外婆、母亲都有一手做盘扣的绝活。

  “14岁时,我就跟着外婆、母亲学做盘扣了。”翁世炎说,那时候街上有很多中式裁缝铺,裁缝们只负责剪裁衣服,很少做盘扣,外婆和母亲就经常接点做盘扣的活在家里做。后来,母亲打听到苏州刺绣厂有大批量的盘扣要做,就开始承接厂里的外包订单,专门做各式各样的盘扣。翁世炎说,那时,盘扣的式样不多,只有三四种,主要是直脚纽,刚开始,“做一副盘扣只有五六分钱,后来涨到二角钱一副。有些盘扣因为工艺复杂,价格也要高一些。”翁世炎的母亲心灵手巧,一个月做盘扣的收入可以有四五十元,最高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一百多元。

  渐渐地,母亲做盘扣的手艺越来越好,在街坊四邻中小有名气。周围裁缝铺里的师傅做旗袍和对襟大褂时,都会找她做盘扣。当时,翁世炎家住在温家岸16号,隔壁17号住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范烟桥先生一家。至今,翁世炎还记得,范太太常拿着一些中式对襟衣服和范先生的“香烟纱”外衫,来找母亲做盘扣,做的基本上是直脚纽。

  手工技艺全靠熟能生巧

  或许是遗传了母亲的聪明与能干,翁世炎做盘扣不仅出手快,做得精细,还会设计。直脚纽、菊花纽、琵琶纽、蝴蝶纽、四方纽、蝙蝠纽、葡萄纽等,他能做五六十种。样式普通的盘扣,他只要几分钟就能做好一副。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是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就是卖力地做了一个半月的盘扣后,向母亲申请用做盘扣的收入买的。”翁世炎说。

  翁师傅做盘扣,有几样工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尺、针、镊子、剪刀、顶针箍等。他现在用的一把“宝大祥”的竹尺已经磨短不少;一把镊子,尖头也已磨钝了;一只顶针箍的很多小圆孔被顶穿了。“这些工具跟了我几十年,用得顺手了,也舍不得扔。”翁世炎说,做盘扣看似简单,实则做起来比较繁琐,“一根布绳,变化多端,各种样子,盘出美丽。”

  现在,翁世炎把做盘扣当成生活中的一大爱好,并且融入了生活中的一些创意。他会用红布条编结成手串,再盘几个“纽头”将手串扣住,既传统又时尚;他还会为外孙穿的真丝“功夫衫”盘几对造型别致的扣子。前不久,翁世炎设计制作了一件“蝶恋花”盘扣工艺品。一朵大菊花纽、五朵蝴蝶纽,相互映衬,形象逼真。作品装进镜框后,很快就被朋友当成工艺品收藏了起来。

  盘扣技艺要申报“区级非遗”

  退休后,翁世炎在姑苏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当保安,一开始,他并不清楚什么是“非遗”,只觉得馆内展示的鸟笼、蟋蟀罐、虎头鞋等物品,都是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见到过的东西。慢慢地,在多次聆听姑苏区文化馆相关专业人士的讲解,并仔细观看、学习各种“非遗”项目知识之后,翁世炎发现,自己所服务的这个非遗馆是个巨大的宝库,里面展示的非遗项目,虽然为“老苏州”们所熟悉,但是其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却是值得人们传承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翁世炎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看到,近年来,盘扣作为鲜明的东方元素,越来越受到国际设计大师的青睐。2012年6月,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列入上海市第三批非遗名录。这让“我对自己掌握的盘扣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有了一种推广的热情。”近日,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带着自己的盘扣作品,来到姑苏区文化馆非遗部进行咨询。工作人员看了他的作品之后,对技艺传承、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进行了仔细了解和考察,并鼓励他申报今年的姑苏区区级非遗项目。

  “如果项目入选区级非遗,那么,我还要再继续申报项目传承人。”翁世炎表示,今年如果申报非遗成功,他将免费开门收徒,做好盘扣技艺的传承实践,让中式服饰盘扣技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