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设计师刘家琨讲述精工细作

2019年05月29日 16:22:48 | 来源:引力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引力播

  在光影之间感受着现代与传统建筑交融之美,不知从何时起,位于苏州相城阳澄湖西路95号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渐渐成为了游客竞相追捧的“网红打卡地”。今年3月,该馆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全国首家专门展示“御窑金砖”的博物馆。

  日前,该馆设计师刘家琨借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苏州举行之机,带着百余位“粉丝”再次走进御窑金砖博物馆,畅谈设计理念,诉说自己和这个新晋“网红”的情缘。

引力播

  “从未想过,它会成为网红”

  “五一期间,日均入园人次超过6000,其中5月3日超过8000人次……”一组来自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最新统计数据,证明了“网红打卡地”的“吸客”实力。通过建筑的组织营造,博物馆从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御窑金砖”繁复细腻的炼制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未想过这个馆会成为网红地,当时我只想尽自己最大可能把它造好。”刘家琨的设计初衷很简单,希望通过御窑金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金砖,推动金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此,刘家琨认真研究了金砖文化600余年的历史变迁。

  “博物馆承载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这是毋庸置疑的。”刘家琨坦言,作为一名设计师,不能单纯地从“受教育”的角度去定义博物馆,而更应该从“如何让它成为一个好去处”这一核心方向考虑,才能打造出受老百姓喜爱的博物馆。

  当得知御窑金砖博物馆曾创下最高日客流量8000人次纪录时,刘家琨很惊喜,同时又担忧起“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室等配套设施会不会不够用”“人多了会不会拥挤”等问题。对此,刘家琨建议博物馆方面可以探索错峰开馆或实行预约制,适当控制客流。

引力播

  “它是地方的,更是全国的”

  走进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兜兜转转之间,江南园林小家碧玉的秀美之中,多了几分气势恢弘的大气。

  “金砖是一个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它的原料地、古窑、烧制工艺在相城,但是又通过运河送至京城以供御用。”刘家琨试图以 “金砖从一种地域性物质原料到一个王朝的最高殿堂的大跨度精神历程”为设计主线,表达一个历程而非一个物体。

  刘家琨把目光从金砖的诞生地苏州投向了京城,通过融入运河元素,将两地相连。应运而生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外立面砖石的设计风格拥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感,镂空的运用、光线的引入又让它充满了江南的轻灵。

  “这不是为文人墨客设计的私家园林,而是面向公众开放的一个展馆。”刘家琨在设计中兼顾了地方性和全国性,既抽象呈现了宫殿宏大而旷达的气势,也融入了移步换景、曲折迂回的园林元素。不局限于地域特色后,建筑的格局变大了,视野也更开阔。

引力播

  “不同等级的砖,编‘砖的编年史’”

  现场,不少“粉丝”对御窑金砖博物馆“内向型的构造”很感兴趣。对此,刘家琨说,在前期考察御窑遗址周边环境时,他发现城市发展已经对这片土地,形成了包围。最终他选择采用周边环绕的布局策略,用林荫道和建筑来隔绝城市的喧嚣。

  一条曲折往复的长廊,把各个分散的建筑连接到了一起,营造出园林式的内向型空间。博物馆分为前后三段,第一段序厅,是对宫殿的抽象;第二段展厅,分为上下三层,分别表现御窑金砖的炼制、运输和使用;第三段是对砖窑的抽象,前后呼应,充分展现出御窑金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

  在刘家琨看来,御窑不是一般民间的窑,必须恰当地综合“宫殿”和“民间”两种全然不同的建筑元素。几易其稿,反复考虑之后,御窑金砖博物馆引用了霍夫曼窑的扁长形式和肌理,局部穿插宫殿元素。

引力播

  馆内展品只是砖,“只展示‘砖’,必然无趣。”面对最大的难点,刘家琨决定在建筑中置入一条故事性的线索。“我用了当下正在使用的各种砖料来构筑,比如断砖、空心砖、碎砖等,层层递进,依次来烘托金砖。”“其实就是用不同等级的砖,编了一个关于‘砖的编年史’”刘家琨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