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故事 | 长漾米插秧的时节里,遥望丰收

2019年06月26日 16:40:48 | 来源:震泽古镇旅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震泽古镇所在的太湖流域,自古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并且是农耕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太湖流域的先民已经掌握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了,“饭稻羹鱼”是这一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时至今日,米食仍然是震泽古镇所在的广大江南地区的主食,并且成为各种当地特色美食的主要食材,并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

  震泽古镇不仅背靠太湖,更是坐拥着长漾这座水质清澈的湖泊,依靠长漾水浇灌的长漾米,是震泽古镇响亮的一张特产名片。

  “长漾湖通着太湖,水质好得不得了,用来种稻米就是好。”震泽齐心村的村民对自己种的几百亩长漾米,自豪的不得了。

  眼下正是长漾米插秧的时节,长漾畔的稻农们忙的不可开交。在经历了浸种、发芽、育苗后,秧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喜人,是时候准备插秧了。

  ▲ 翻土整地时,鹭鸟们也抓住时机大吃田地里的昆虫

  ▲ 秧盘里发芽的稻种冲破土层,生机勃勃,稻农们小心的把秧盘摆进育秧田

  ▲ 在长漾水土和阳光的滋润下,秧苗快速成长,二十多天后就可以插秧了

  插秧的时节到了,大家紧张而有序的把秧盘里育好的秧苗搬运到大田里,装入插秧机。随着插秧机的轰鸣声,一排排秧苗就整齐有序的站立在水田里,以前弯腰赤脚插秧的场景,也已被隆隆作响的插秧机取代。

  ▲ 齐心村周围的稻农们集中起来,小心的卷起秧苗,运到大田里

  ▲ 装载在拖拉机上等待运送到大田里的秧苗

  ▲ 延续了几千年的稻作文化,当代有了更新更有效率的耕作方式

  有了好的环境,就得转变耕种的方式,简单点说就是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采用有机肥代替传统化肥,用低毒高效的农药代替传统农药,不仅保证了长漾米的口感,更保证了长漾米的安全。

  ▲ 插秧机的高效率有助于齐心村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

  ▲ 绿色的种植理念,让稻田里充满生机

  ▲ 耐心等待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后,终会迎来长漾米丰收的时刻

  从2017年开始,齐心村就开始尝试进行“稻虾共生”项目试验,将水稻和龙虾一起养殖,让它们以共生合作的方式,互相裨益。

  在插秧的时节期待丰收,多少憧憬在心中,当然过程中少不了稻农们的艰辛付出。

  让我们期待着,太湖流域几千年的稻作传统,在今天的震泽古镇,有更多的可能性。

  (来源:震泽古镇旅游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