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江绘
7月3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文称,针对近日来群众反映的网上“志愿填报指导”存在不规范及安全风险等问题,教育部会同公安部联合约谈相关搜索引擎网站负责人,规范整治“志愿填报指导”信息服务。
与过去“死磕”招生考试资料不同,如今不少家长参考高考志愿填报App、小程序等。那么,单纯依靠大数据填报志愿靠谱吗?
1
大数据填报软件五花八门
开通会员才能查看,费用不低
记者打开手机里的应用商店,输入“志愿”二字,各种志愿填报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记者尝试下载了一个志愿服务软件“某志愿”,注册登录后,输入考生信息,如考分、名次等,系统显示推荐349所高校,其中“冲18所”“守106所”“保225所”,而主页面显示出来的信息仅有9条。记者想进一步查看具体信息时,系统提示需要开通VIP会员,费用300元。随后,记者又尝试点击“一键填报”功能,系统在生成志愿表后,同样提示需要开通VIP会员才能查看。
记者发现,不少志愿填报软件打着免费名头,等考生家长尝到甜头后,想要看完整版就得付费,费用从百元到万元不等。少数平台还推出了“填志愿专家”一对一服务,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而这个专家到底是谁?平台并没有完全透露,只是标注“考生未录取全额退款”字样。
2
部分家长图省事花钱买单
过来人吐槽“被坑”经历
那么,使用智能填报软件的家长多吗?朱女士的孩子刚刚完成志愿填报。由于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研究高校分数,这次填报她就“信”了填报软件。“输入文理科、分数、名次等信息后,匹配的学校、专业就显示出来了,我们和孩子商量选择哪一个,花了几百块钱。”朱女士告诉记者。
同样作为高三家长,市民陆女士从孩子读高一时就开始研究志愿填报。“家长们在一起交流时,我就发现有的人‘迷信’大数据,我都提醒他们要慎重。”陆女士告诉记者。
作为过来人,家长周女士颇有感触。“女儿去年想报一个上海高校,我们花了钱买了两个软件,显示81%能上某大学。”周女士告诉记者,本来想读个本一,结果滑到了本二。记者肖文
【提醒】
大数据仅供参考,千万不能依赖
依靠大数据填报志愿,究竟靠不靠谱?扬州一四星高中杨老师表示,目前的确有学生采用这样的方式填报志愿,“我个人不太认可,大数据仅供参考,千万不能依赖!”
杨老师告诉记者,在填报志愿之前,除了招生考试的资料,还有高招咨询会上各大高校透露出的预估线等,这些都是可参考的信息。
“填报志愿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大小年,这是大数据软件无法控制的。”杨老师指出,特别是一些专业的选择,大数据分析出一些热门专业和职业薪酬,但现在热门不代表三四年后还热门,“家长不要盲目跟着数据填报,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选择他感兴趣的,否则会影响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