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堡镇光明村年产蔬菜35万吨,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村,每天,村里的蔬菜收购点车来车往,生意繁忙,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民经纪人一手托市场,一手托农民,全村七千亩的蔬菜销售额每年都在1.2个亿左右。
屈荣彬屈爱春父子俩如今已是蔬菜批发市场的老板、蔬菜合作社的带头人。今年62岁的屈荣彬对光明村蔬菜种植的记忆始于他的父辈,那时光明村种植蔬菜,品种杂,样样有。没有大棚,露天种植。二十七岁时,屈荣彬开始做蔬菜生意,骑自行车驮一百多斤蔬菜,去南京泰州黄桥泰兴,来去都是自行车,一骑就是几个小时,边骑边看有没有顺风卡车,招招手,给司机一些费用,可以把自己顺带到某个地方。
与如今有农民经纪人帮助村里的菜农销售蔬菜不同,三四十年前,当时光明村的菜农不愁种只愁销。村民施德生回忆说,一开始种蔬菜的时候都要自己驮到李堡市场上去卖,卖少卖贵随卖家说。而今的价格很透明,批发市场发布菜品的收购价,合适价钱就采摘,送到批发市场就等着拿钞票。
荣彬批发市场是光明村的第一家蔬菜批发市场,1992年,在外奔波了七八年的屈荣彬听说村里要成立蔬菜批发市场,眼光独到的他立刻回乡和朋友一起承包。“那时光明村的知名度也高了,”屈荣彬说,“以前自己跑的风险在销售上,现在是代收,今天定一万拿一万,定五千拿五千,风险主要集中在资金回笼上,因为有的老板当天结账,有的老板隔几天结账,还有的老板按月结账。”
就连采摘也都实行了市场化,比方说,光明人长冬瓜的一家都有十几万斤,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家,冬瓜是长好了但捧不动,这时就可以请包工队帮忙采摘,费用从蔬菜里扣除,一般情况下,采冬瓜的工人一个上午就能挣几百块。
上午,称货市场这边忙得热热闹闹,拣货区这边却是有条不紊,拣货员们正将一条条丝瓜整装进带着名字的菜篮筐里。村民李永香早上六点钟就到了市场,她是专门负责装丝瓜的,到吃了中饭再下班,这一天她可以领到一百多块的工资,在荣彬蔬菜批发市场,她已经工作十五六年了。
每天早上7点之前,当天要来收菜的货车老板已经将订货信息发送过来。车到市场之后就装货发车,三十年间,屈荣彬每天忙碌在一线,盘算着行情、价格,有时老屈也觉得有些烦恼。“ 这个老板要这个货,那个老板要那个货。还好,我儿子现在也在帮忙,但是工作重点还在村里。”
今年36岁的屈爱春是光明村的一名村干部,也是荣彬蔬菜合作社第二代负责人。与父亲不同,他把自家的蔬菜销售拓展到了互联网上。去年,他将光明村的冬瓜、大白菜、马铃薯等几十个品种的蔬菜“搬到”了网上,实行“线上+线下”销售,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相结合。“互联网+”是发展大势,屈荣彬感慨地说,他做了30多年的农民经纪人,现在网络发展太快,儿子屈爱春在网上点击就能销售几十万,自己也放心让儿子接班了。
农民经纪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一个新群体,在李堡镇光明村,涌现出一批像屈荣彬、屈爱春这样的农民经纪人,他们以敏锐的触角关注着市场的变化,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搞生产,既满足了居民的菜篮子,又胀满了农民的钱袋子。光明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加明说:“我们村发展农民经纪人二十多家,以荣彬蔬菜蔬菜合作社为主,我们村一年七千亩的蔬菜销售额每年都在1.2个亿左右,去年农民纯收入达到2.5万,超过全市水平。”
三十多年前,屈荣彬骑自行车驮菜叫卖,到如今进进出出的几吨、十几吨的物流卡车,每天数以万计的流水账,时代在变迁,父子两代人接力,也做起了互联网+的生意,这是李堡镇光明村的蔬菜致富之路,也微缩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点滴成长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