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整理、射击训练、列队训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探索酶的使用,调查模拟犯罪现场,尝试使用DNA条形码解决问题;用细竹帘在纸浆中重复舀水、抬竹帘等动作,体验古法造纸——
暑期夏令营的热度和最近的气温一样节节高升。
中小学生放暑假已经三周多了,家长的各种晒娃照正在席卷微信朋友圈,其中数量最多、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主题各异的暑期夏令营了。
近年来,随着市场消费风向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暑期夏令营在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军事、慈善、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一款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旺盛的消费背后,家长、学生如何看待夏令营?五花八门的夏令营,又能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什么助益?
最近,记者采集了几个暑期夏令营样本,管窥苏州夏令营的“江湖”。
学会独立,孩子和家长都需要军事夏令营
不少家长给孩子选了军事夏令营。
7月12日,军事夏令营已经结束快一周时间了,景爸爸的家长微信群里依旧很热闹:有晒小朋友叠被子的,有晒小朋友做家务的,大家一致觉得“孩子懂事多了,能自己独立洗袜子、收拾东西,还懂得对我们嘘寒问暖……”
暑假刚开始,景爸爸就将孩子景行送去了暑期军事夏令营。为期7天的军事夏令营,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内务整理、射击训练、列队训练、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能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夏令营工作人员为家长建了“直播群”。
第一天晚上,微信群里的家长显得很焦虑,时不时提醒教官让孩子盖好被子、及时换洗衣服。群里只要一发孩子的照片,就立刻被大量发言刷屏;有的家长没看到自己的孩子,就会不断催促教官多拍几张;甚至有家长在群里做起生意——私人订制相册,35元包邮。
到了第三天晚上,孩子可以和家里人通电话了。按照规定,每人只有三分钟时间,于是,家长群里又热闹了起来:有的是夫妻两人“争风吃醋”,猜孩子会给谁打电话;有的家长提前半小时就守在电话旁。尽管教官之前就提醒过家长:少问“吃得好吗”“习惯吗”,多问“是否开心”“有没有交到好朋友”“有什么收获”。可当电话真的打通了,家长问得最多的三个问题仍然是“想爸妈了吗”“有没有想家”“爱不爱爸妈”。
景爸爸回忆说,那天晚上,群里不少人在分享感悟,有的第一次听到孩子说爱自己,激动得都掉了眼泪;有的和孩子说了一分钟不到,就因为孩子急着去看电影挂了电话,让家长觉得失望……
之所以选择军事夏令营,是因为在景爸爸看来,军事夏令营的很多教官是退伍军人,他们身上的责任感、集体感和坚毅品格,值得孩子们去学习。
景爸爸说,平时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多吃点,可孩子胖了之后,又急着花钱送他去健身馆锻炼;孩子一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发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时,又得花钱送去军事夏令营学独立。
而他就是后者。
启发兴趣,在实验室里接触科技魅力
移液枪、电泳槽、离心机……实验室中,学生们熟练地使用着各类专业器材。这里不是某个高大上的研究所,也不是大学里的实验课堂,而是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的“DNA科学”夏令营现场。
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的“DNA科学”夏令营,让不少孩子认识到生命科学也可以很有趣。
今年暑假,苏州市新苏师范附属小学六年级的华如景参加了名为“趣味酶世界”的夏令营课程。这个夏令营要求营员们应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概念,探索酶的使用,学习分子生物学核心技术,用DNA条形码解决问题。
“以前不知道生命科学居然也能如此有趣、和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而且,经过老师讲解,很容易就能理解。”华如景举了个例子,各大超市里都出售专供乳糖不耐受人群的无乳糖牛奶,这种牛奶就离不开乳糖酶。“我们利用乳糖酶制作出了无乳糖牛奶,还用凝乳酶将牛奶制成了奶酪,感觉很有趣。”她说。
“在学校里也做过一些科学实验,但是接触到如此专业的实验室课程还是第一次。”华如景告诉记者,自己本身就是个小科学迷,还获得过第二届苏州市青少年“小小生命科学家培养计划”的一等奖,但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的实验室却为她打开了探索生物学的新大门。
据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负责老师李琴介绍,今年,该中心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出了7个不同主题的营地课程,为学员们提供5至10天不等的专业基因课程培训。其中包括探秘DNA的入门课程“趣味DNA”,探索酶的使用的“趣味酶世界”,调查模拟犯罪现场的“法医侦探”,以及使用DNA条形码解决科学领域问题的“DNA条形码”等。
营员们在结束了专业训练与学习后,还要自选课题完成一篇生命科学实验图文报告,并通过亲手制作的海报展板向家长们进行展示。华如景的妈妈告诉记者,参加了DNA课程后,孩子就明确了以后想要在生物学方向深入探索的愿望,甚至想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进行探索。“没有想到夏令营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竟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她感叹道。
传承文化,体验非遗制作加深文化认同
今年暑假,从来没有干过针线活的初一男生叶鑫在夏令营里尝试了一件自己从来没想过的事——绣花。除了刺绣,叶鑫还体验了古法造纸技艺。抄纸十分考验耐心,要用细竹帘在纸浆中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等动作,直到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均匀的纸膜;捞纸则需依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看到自己做出一张纸,很有成就感。”体验结束后,叶鑫深有感触地说,“能发明造纸技艺,古人真是太了不起了!”
作为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夏令营的策划人,智慧狐教育CEO 施海燕对当下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夏令营产品有着自己的理解。
“如今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对孩子的帮助并不大。孩子们需要在体验中获得直观的感受,然后才会对某一项技艺或者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施海燕说,“苏州各类非遗文化馆众多,本就是一个文化大宝藏,如果在家门口就能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一些苏州本土非遗制作技艺,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会加深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施海燕告诉记者,虽然团队为传递“吴文化”研学做了一些工作,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但市场依然需要更多引导,从课程的研发设计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弘扬大爱,要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
闻浡良是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的一名初中生,他已经连续两年参加赴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乡村夏令营了。
起初,闻浡良参加夏令营是为了见和他结对的小婷妹妹和小川哥哥。201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寄来了闻浡良之前捐赠爱心包裹的发票证明,上面还介绍“加油一起成长”项目,该项目让城里孩子一对一结对帮扶乡村小朋友,双方还能通信互动。于是,闻浡良结识了小婷妹妹和小川哥哥。
“公益夏令营不是去玩的,而是要和当地孩子一起生活,在交往中了解怎么更好地帮助他们。”闻浡良说。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威宁县的时候,要爬山才能到小婷妹妹和小川哥哥的家。土坯房里没有家具,床是用水泥砖和薄薄的木板搭成……眼前这一切,让闻浡良震惊了。虽然已和好朋友通信多时,但是真正见面时,他们除了打个招呼,腼腆地说不出什么话来。
四年来,闻浡良坚持跟乡村小伙伴互动。小伙伴过生日了,他会跟妈妈商量,给小伙伴寄礼物表达祝福;放寒假了,他会惦记着给小朋友们准备新棉服、糖果。闻浡良的这些举动,一直得到妈妈的大力支持。“父母都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不能把孩子养得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先学会做人,接着才能做好事,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闻妈妈说,这是她鼓励儿子参与公益活动的初衷。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愿意选择慈善夏令营。苏州工业园区汤妈妈公益慈善中心本月底将举办第一届“小手传大爱”甘肃会宁公益夏令营,将组织7名孩子和6位志愿者及外教一起前往当地。
专家观点
父母和孩子要一起成长
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夏骏多年来坚持策划组织各类公益夏令营,他认为,夏令营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机会,对学生开拓视野、丰富体验非常有帮助,也是对学校教学的合理补充。
然而,他提醒,选择夏令营必须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以体验性的实践为主要形式;二是突出教育属性,不能过分强调商业性;三是加强正面引导,注重家庭与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相互攀比;四是需要相关行政部门牵头加强管理,规范学校和社会机构的合作。
家长要和孩子一同参与。
苏州市心理名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施英认为,当今社会,全民焦虑,为了孩子的学习,全家都操碎了心,但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家长并不清楚。因此,今年暑假,施英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博士生组建了“星期八学习力研究院”公益夏令营,提出了包含学习动力、学业规划、学习策略、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勇气意志等要素的“学习力”概念,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学共进。其他夏令“营也一样,家长要和孩子一同参与,才能更有意义。”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