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是一种外来物种,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从7月22日起,甪直镇14个行政村开始收购福寿螺成螺及卵,进行集中填埋等灭螺处理,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澄东村和甫港村不收购,自行安排人员灭螺。具体收购价格以各行政村为主,市民可携带本人市民卡将福寿螺送至各自行政村。截至目前,甪直共收购福寿螺成螺近3万斤、卵2000多斤。
为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市容生态安全,甪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福寿螺的相关防控方法。针对福寿螺的发生区,甪直更改耕作制度,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基础,整修沟渠,清理淤泥,铲除稻田边、水沟边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适时排水晒田,降低幼螺的存活率。在农田、池塘等封闭型非饮用水域,按规使用6%四聚乙醛颗粒灭螺,每亩撒施500-750g,水稻要求在搁田期进行药剂诱杀,荸荠、芡实等水生蔬菜田在田埂上进行药剂诱杀,注意休药期后才可灌水。
同时,甪直对沟渠、池塘、河道和农田进行人工捕螺摘卵或结合农事操作捡拾成螺、卵块,确保防除覆盖面,提高防控效果。各行政村还准备好干石灰、编织袋等相关物资,收购福寿螺成螺及卵进行集中填埋,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针对未发生区域,甪直加强检疫监控和河道拦截,在农田灌溉和河道开闸上严格把好进水关,设置拦截网,避免因灌溉或进水时外河中的福寿螺进入。
此外,甪直镇还与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当地福寿螺防治工作进行试点实验,研究如何对福寿螺进行控制和灭杀。
【新闻链接】
福寿螺的危害
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生物,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因此,食用福寿螺时一定要注意彻底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