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关系,所以连带着梳子,都有郑重的含义。 “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堂……”喜娘在为新娘梳头时,嘴里的吉祥话是不断的,手里的木梳上上下下,在青丝间游走。
青云小镇,曾是有名的木梳产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云木梳”已远近闻名,从事木梳制作的有3000多人。那时候只要见到胸前挂着个小竹匾卖木梳的,十之八九是青云人。可现在,走遍青云,却只有一户人家还在做木梳。
去到钮家,是一个枇杷成熟的午后。钮家自祖上太公那一辈开始,都是做木梳的,传到钮金良,已是第四代。钮金良穿着白色的衬衫,跟很多上世纪的老先生一样,把裤腰扎得高高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显得格外精神。
钮金良从十三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木梳,尽管已经有了五十多年的制作经验,但一天下来最多也就做两把。手工木梳制作起来极其繁琐,一把梳子要经过段料、锯坯、抛坯、出口、划样、开齿、藏、剔齿、方、绕背、抛光、上油等18道工序才能完成,整个过程要用到30多种工具。不少工具都是由钮家祖上传下来的,看似朴实,用起来却最得心应手。在木梳制作的过程中,开齿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一把普通锯齿就有近两斤重,若是旁人尝试,怕是连锯齿都拉不动。一把木梳制成后,还要用菩提果缝制成的抛光布反复摩擦,这样木梳表面才会呈现出一层自然的亮润光泽。
手工木梳制起来费时费力,从外观上来看,和机器木梳区别并不大。可使用的时候就知道不一样了,机器木梳对头皮刺激很大,会有扯痛感,手工木梳温和,对头皮起到的是按摩作用。一把好的手工木梳,是能用上百年的!
钮老师说,年轻的时候做过水电工也卖过羊毛衫,最后还是选择了与木梳为伴,那份制作时候内心的专注与安宁别的什么也比不上。五月的天,空气已经有些热了,巷口的穿堂风很大,钮老师的衣服被风吹得鼓起。眼下他已是儿孙绕膝的年纪,可仿佛能够看见当年意气风发的他,揣着一把自己做的梳子满怀激动送给了青丝如瀑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