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周年 奋斗新时代】江苏大学:不忘农机底色 追梦兴农路上

2019年08月02日 20:27:5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60年,江苏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建立,这是我国首个以推动农业机械化为使命的全国重点大学。从那时起,农机就成为江苏大学的底色。60年来,江苏大学一代代农机人凭着"自强厚德,实干求真"的精神,在农业装备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1970-1980年代:让农民用得起柴油机】

  在江苏大学校史博物馆,有一台常州柴油机厂生产的S195型柴油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后,它广泛应用于拖拉机、农用车、碾米机、灌溉排涝等领域,可以说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这台柴油机早期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油耗高,农民用不起。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人物之一,叫李德桃。

  1971年李德桃带领团队改进S195型柴油机,他和常州柴油机厂的工人、技术员同吃同住,甚至就睡在试验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将S195型柴油机转速从2000转提高到3000转,马力由12马力提升到18马力,每马力每小时油耗平均降低约10克,随后又经过10多年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使涡流室式柴油机的油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5岁的李德桃是国内燃机领域领军人物之一,几十年来,他在柴油机燃烧系统方面有众多发明贡献,获得包括国家发明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在李德桃看来,做科研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解决人民急需解决的问题,“要真正为国家着想,为人民着想,不能在学校闭门造车,要去劳动生产一线,了解那里的需求”。

  【1990年代:让老百姓吃上大棚菜】

  江苏大学校园里有一座玻璃温室,这里的庄稼可不简单,挂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牌子的就有好几处。温室主要负责人,是国内智能温室技术专家毛罕平。毛罕平对智能温室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日本考察时见到当地的温室种植技术,受到很大触动。

  “如今冬天吃黄瓜、西红柿很平常,但那时候只能夏天吃到,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研发温室种植技术,解决反季节蔬菜种植的问题。” 毛罕平说。

  毛罕平的科研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探索,经过几年不懈地努力,终于开发出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与引进温室相比,制造成本降低40%以上,运行能耗降低30%以上。如今,毛罕平研发的各类温室产品几乎在全国各省都有推广,他的研究也从温室大棚升级到温室"工厂",力求更精准地控制植物生长,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毛罕平告诉记者,国内温室一个平方产出15公斤西红柿就不错了,而荷兰能做到一个平方60公斤以上,“在充分挖掘植物生物学潜力的情况下,一株西红柿甚至能收获1万个西红柿,智能温室的研究大有可为”。

  【新时代:让农民成为农业白领】

  这座建于1965年的农机学院实验室,是学校最有历史的建筑之一。不过,这间老院子里却存放着几台农机学院最新的实验成果--无人农机。2018年6月,在全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上,江苏大学研制的无人农机表现出色,占成功参演机具的三分之二。这些无人农机研发的主要负责人叫魏新华,从事无人农机研究刚刚5年。

  在魏新华的带领下,江苏大学的团队开发出了第一代的耕作、打浆、插秧、田间施药、小麦水稻收获等一系列无人农机,完成了稻麦轮作全过程的无人农机作业。不过,第一代农机主要是改造现有农机,加装无人化控制模块,成本相对较高,目前魏新华团队正在开发第二代无人农机,彻底取消驾驶舱位,通过集成化设计,提高性能,降低成本。

  当前农村年轻劳动力短缺,而无人农机就是很好的劳动力补充。魏新华认为,有了无人农机,农民将成为真正的农业白领,“国家现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就得让年轻人回到农村,但是你让现在的年轻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农作,他一定是不接受的,但是如果种田变得像玩游戏,点一点鼠标、手机就能完成,他可能会感兴趣”。

  今年4月29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重要论述暨纪念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60周年报告会在江苏大学举行。

  校长颜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说,60年前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所以有了江苏大学,农机是江苏大学的初心。“我们所有综合性专业,都要有一个涉农的学科方向,利用学校的综合优势来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在专业的结构上我们也有所调整,今年我们增加了设施农业、智能制造等专业,强化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姚伟 仇煜 编辑/赵恩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