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九旬老太曾是名“战地护士”,15岁奔赴前线失联被以为“牺牲”

2019年08月02日 22:01:12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战争年代,涌现出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事迹,而在扬州广陵区汶河街道四望亭社区书院巷6号就住着这样的一位女英雄。这位如今已九旬的老人,年轻时是一名“战地护士”,经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枪林弹雨中救治伤病战士,老人名叫朱正兰。2日,记者走进朱正兰家中,倾听这名“战地护士”战争年代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

  光荣历史

  九旬老太曾是一名“战地护士”

  奔赴前线救治伤病战士

  “我和老伴以前留下的荣誉奖章都分给子女了,唯独这枚纪念章我要自己保留,对于我来说,太珍贵了。”2日下午,家住书院巷6号的朱正兰老人坐在书桌旁,一边用白手绢擦拭着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边思绪已经回到了那个战争年代。

  今年91岁的朱正兰有着一个“特殊身份”,年轻时,她是一名“抗战护士”。

  “在我2岁左右时,父亲就因肺结核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之后,仅靠母亲一人拉扯我们姊妹6个。”一头白发的朱正兰老人,精神饱满,谈吐铿锵有力。谈及为何选择入伍从军,朱老只说了一个字,“穷”。二哥入伍之后,为了自己能有一口饭吃,朱老也毅然选择了“当兵”。

  抗战时,朱正兰曾打过“鬼子”。朱正兰参加的是新四军江苏第三野战军,年轻的她经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从普通百姓到变身“红色娘子军”,朱正兰承担最多的责任还是救死扶伤。

  “到了部队,一开始只是做杂事,后来,三野卫生队组织我们一帮孩子学习护理,培养我们成为卫生员。”朱老回忆道,当时的学习环境很艰苦,没有纸和笔,记背护理知识、医药常规只能用石子、树枝在地上写划。通过两年的学习,只要一声令下,她就得背上医药包奔赴前线,救治受伤的战士,在后方,为伤病战士打饭、倒尿盆、包扎伤口更是家常便饭。

  由于勤奋好学,朱正兰后来被部队领导提拔到了休养所药房抓药、当军医。

  心系家人

  参军后与家人失联

  与母亲面对面却不被认出

  在与朱老交流过程中,她不断重复一句话,“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了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的战士们。”

  在朱老的记忆当中,“北上”的场景历历在目,大家身上绑块红布做记号,领子上别着毛巾,风大雨大过黄河,身上还得背着财物,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飞机的轰炸下,躲避枪弹,还要救伤员。因为炸弹密集,身边的战友被活炸死、炸残。谈及此处,朱老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行军过程中,有的时候住在老百姓家,走之前,他们还将老百姓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不会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朱正兰走出家门,投身战争后,与家人就失去了联系,没有任何书信来往。

  “后来我才知道,家里人都当我死了,每当有人问起来,母亲都会说,‘小丫头’不在了。”1949年解放后,朱正兰从兴化老乡口中获知,母亲和哥哥全部搬去了南京居住。

  心里一直牵挂家人的朱正兰,第一时间赶到了南京,在一个老巷子里遇见了正坐在门口的母亲,即便她从母亲面前走过,母亲也没有认出。

  “我大喊了一声,‘妈’,这时母亲才认出是我。”眼见女儿穿着军装归来,母亲激动地放声大哭。

  渡江战役之后,朱正兰在南京认识了同样为军人的丈夫,当时她已经是华东军大卫生所所长。

  军人情怀

  爱国情结铸造“军人世家”

  朱正兰如今居住的房屋门头上挂着一块“光荣家庭”的牌子,不仅承载了夫妻二人难忘的军旅生涯,也是对下一代奋发图强的激励。

  保家卫国、英勇奋斗,对于朱正兰一家人来说,不仅是一句格言,更是行动的付诸。

  记者注意到,朱正兰与丈夫育有4儿1女,全部都有参军经历。用朱正兰的话来说,除了两个儿媳妇不是军人,家里有9个人参过军。

  “军人家庭”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因此子女也都很有出息。朱正兰表示,她和丈夫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孩子们个个自愿入伍,个个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丈夫在前线冲锋陷阵、妻子在后方救死扶伤,在四望亭社区,街坊邻里都在为这个“军人世家”拍手叫好。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朱正兰已经91岁,腿脚不便,“养儿防老”在这个家庭也有很好的体现。兄弟4人轮流前来照料母亲,生活起居从来不用朱正兰操心。

  (来源:扬州发布,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