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扬州男版“美人鱼” 你见过吗?

2019年08月08日 10:56:59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人首鱼身俑

木榻(资料图片)

蛙俑

风帽俑

  1975年4月,扬州博物馆发掘的邗江蔡庄五代墓被确认为杨吴长公主寻阳公主之墓。这座墓葬规格极高,无论是葬制还是随葬物品,都明显超过了普通的墓葬规格。可惜,墓葬已经严重被盗,近60平米的区域无一处幸免。值得庆幸的是,在该墓葬中仍出土了一些陶瓷、漆器、铜器和金银珠宝,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大批木制随葬品。

  唐亡后出现的杨吴政权,正处在经济恢复时期,由此而出现了葬器中以木代陶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木制品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既省工又省时,符合当时的经济状态。寻阳公主墓葬中,无论是精致的小木屋,还是墓室内的木榻、木几、各种贴金箔的雕饰板及琵琶、拍板等木乐器,皆种类多样、丰富多彩,各种造型生动形象的木俑更是为研究五代杨吴的木雕艺术、头饰服饰及葬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造型各异

  超规格的40余件木俑

  公主棺材所在的后室墙壁上,分布着7个壁龛,东西壁各两个,后壁三个。这些壁龛中,均放置有一件木俑,庄严而神圣。从寻阳公主墓中发掘出土的70余件文物中,木制品的数量惊人,其中木俑的数量就达到了45件,包括男俑20件、女俑13件、动物俑和人首动物身俑12件。这些俑均用桫木制成,基本保存完好,带有方形或长方形木座,确保其保持站立的姿态。雕刻虽较简略,但纹理恰到好处,为扬州历来出土木俑之冠。

  木俑主要出土于后室,只有少数出土于侧室。五代时期,对于葬制的要求极为严格。《五代会要》中就曾记载,俑类限制“执役人高不过一尺,其余音声队马威仪之属,各准平生品秩所司,仍以木瓦为之,不得过七寸及别加画饰”。对于陪葬品的材质、大小、纹饰等都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而在寻阳公主墓中出土的男俑,通高在36-40厘米之间,明显超过了规定。20件男俑的造型也十分丰富,分为执盾武士俑、昂首执笏俑、跪俑、戴风帽和戴幞(fú)头俑、抱生肖俑等。

  13件女俑的形态则差不多。其中,女侍俑根据大小尺寸可分为三种,无一不是广袖长袍,内着抹胸、肩披长帛,款款及地的衬裙下露出双足,两手拢于胸前,面带微笑,面部用浅刻技法表现出较为柔和的线条,人物形象极富美感,加之尺寸较大,在群俑中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气质高雅的宫中女嫔形象栩栩如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女侍俑的脸几乎都是“肉嘟嘟”的,极富唐韵,与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代女士造型极为相似。

  同时,考古队员发现,在这些女侍俑的头后,均留有四个小孔。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很快,他们从其中一件女侍俑身上找到了答案——在其头后,插有两片极小却极为精致的银质头饰,这也是唯一一件保存着银饰的木俑。考古队员推测,这四个小孔就是为女俑插头饰所用。

  还有一件着衣女俑一并出土,这件女俑的高度达到了60厘米,头和身躯涂以黑漆,四肢纤细,均可活动。考古队员推测,这件着衣女俑入墓时应有衣物附身,就像现代玩具“芭比娃娃”。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当时所着衣服均已不存,仅留下躯干,推测是舞蹈俑。

  此外,墓中还有动物俑和人首动物身俑12件,多数完好,类型有镇墓兽、鸡俑、蛙俑、人首蛇身俑、人首鱼身俑、人首龙身俑、人首兽身俑等等。

  形象奇异

  人首兽身俑传承古代神话

  扬州博物馆大厅内的双人首蛇身俑,其原型便出自于寻阳公主墓葬。

  当年,考古队员从这里发掘出大量的人首兽身俑等神异的形象,这些形象均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虽然早在汉代画像石上出现过,但魏晋以后至隋唐,则不常见,只有到了五代,才在墓葬中以俑的形式一再出现。其中,这件木雕双人首蛇身俑格外引人注目。它通高23.8厘米,两端为人首,两颈相交后,人首分别望向左右。人首头戴风帽,双目垂闭,表情安详。同时,木俑的身体部分,犹如交缠在一起的蛇,呈圈状竖立。学术界普遍认为,人首蛇身交缠在一起的形象,描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所以意义尤为重大。

  此刻正在扬州博物馆二楼书画厅展出的《相看两相宜——扬州与广州的雕刻之美》精品雕刻展中,寻阳公主墓出土的多件木俑参展,而有着“扬博美人鱼”之称的人首鱼身俑也时常出现在“广陵潮”展厅之中。这是头戴幞帽的男子的造型,鱼身部分中,鱼尾呈弯曲状,宛如在水中游动。其实,当年与之一同出土的,还有形态各异的镇墓兽、鸡俑、蛙俑、人首蛇身俑、人首龙身俑、人首兽身俑等。这些木俑简练的线条与木纹相得益彰,具有和谐自然之感;然而,不得不说,这些形象确实夹杂着丝丝诡秘。所以,我们不妨回到这批木俑被雕刻的一千多年前,去寻找属于它们的答案……

  根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的社会状态极不稳定,战争频发,加之连年天灾,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残酷的境况下,人们不得不借助神灵来保佑自己,统治者也借此来维持其政权,幻想通过这些神异的人兽和灵物,驱邪避害、生命永恒。专家分析,公主墓中的木雕,多用人首与蛇身、鱼身、龙身搭配,实际上都是人们幻想出的一种图腾形象,象征着驱邪避害、起死回生、生命永恒的意义。

  镇馆之宝

  全世界最早的实物家具之一

  除了大量的木俑,在寻阳公主墓中,还出土了一系列的木制家具,包括木架、木座、木器残件和木雕花板,以及保存完好的三足凳、四足凳等。

  其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在侧室中出土的木榻。据考古发掘简报,寻阳公主墓中共有4个侧室,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每个侧室中均放置有一件木榻。虽然发现时四件木榻均已被掀翻,但考古队员推测,这些木榻应是用来摆放随葬品的,当初摆放各种器物的迹象仍很明显。前东侧室木榻被掀翻,地上有两张较完整的琵琶、六块拍板、四弦孔指板、五弦孔指板和其他乐器残片,由此可知侧室的榻上原以放置乐器为主;其他三个侧室出土残漆片、金银平托绶带鸟残片、端砚等物,可以大致推知这里的榻上原来放置的是箱橱、妆奁、文具之类。

  木榻长188厘米、宽94厘米、高57厘米,榻面由2根长边、2根短边仿45度格角榫做法组成边框,即并非榫卯结构,而是以铁钉相连。对照墓主人如此尊贵的身份,这些受力构件明显简化,似乎不合常理,所以也说明了这是冥器而并非实用器。木榻中间横向支撑7根托撑,纵向均匀铺放9根木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对榻的腿部也做了重点处理,使用了以如意云头为主的曲线和牙板造型。根据同时代的绘画上榻的形象,可以知道,这也是当时的流行样式。如五代王齐翰《勘书图》上,屏风前一张榻的形制与寻阳公主墓中的榻几乎完全一样;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上,屏风前也有一张相同的榻。

  目前,寻阳公主墓中出土的木榻仅一件保存完整,其余三件均已散架。保存完好的这件木榻,是扬州迄今出土最早的家具,也是目前全世界出土最早的实物家具之一,成为扬州博物馆木器类的“镇馆之宝”,对于家具发展史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其实,榻面上原应铺有席垫、织物等物,今都已腐毁,但木质结构并未腐朽,所以才能在千年以后的今天,仍能以完整的姿态展现于世人眼前。

  斯人已逝,千年过隙。这些得以完整保存的随葬品,将与寻阳长公主的美丽传说一起,继续流传后世。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