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丁庄:30年耕耘 造就“葡萄第一村”

2019年08月11日 11:06:11 | 来源:新闻镇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根枝条长成了参天大树,

  一个村庄走上了致富道路。

  最近,

  在巍巍茅山脚下,

  句容丁庄的葡萄又熟了。

  作为镇江市第一个葡萄种植村,

  丁庄从当初的几亩葡萄起家,

  发展到现在的2万亩规模,

  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第一村”。

  出镜记者 王伟

  “我现在的位置是句容茅山镇的丁庄村。大家看这里,这是一棵葡萄树它有着30岁的年龄,它的枝干非常粗壮、叶子非常茂密,当地人称它为葡萄树王.正是这一棵葡萄树成功的开启了这个村庄的脱贫致富之路。”

  丁庄村,丘陵地貌、易旱易涝,过往丁庄村“以粮为纲”的格局实则难以摆脱贫穷的困境。在1989年,一根纤细的枝条插入了土中,不甘落后、思变求变的丁庄人用汗水孕育着这根通往幸福生活的藤蔓,30年后的今天,遮天蔽日的绿云,沁人心脾的甘果让这个不大的村庄四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记者:走在丁庄村的路上,遮着阳伞的葡萄摊随处可见,正好这里有一家,我们来了解一下.老板,您这葡萄怎么卖的?

  果农:6块钱一斤巨峰、金手指12元,夏黑8元一斤。

  记者:今年卖的怎么样?

  果农:卖的蛮好的,有政府的扶持、做的广告之类的。

  记者:家里种了多少亩葡萄?

  果农:6、7亩。

  记者:6、7亩一年大概能挣多少钱?

  果农:纯的大概七万多块钱。

  种植技术的不断前进是丁庄葡萄三十年发展之路的灵魂。成功运用1个专家、1个团队、N个农户的“1+1+N营农指导员模式”使得丁庄葡萄的品控有了极大的保障。

  出镜记者 王伟

  “雨水一直是葡萄的宿敌,过量的雨水会导致葡萄的口感下降,也会导致葡萄病害机率的增加,这几年丁庄村已经大面积开始实施避雨栽培模式,我们来请教一下。”

  丁庄村党总支书记 方静

  “我们丁庄葡萄有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有两万亩的面积. 以前都是露天栽培,农民们都是靠天吃饭.。雨水比较多就会造成葡萄大面积的生病.后来我们实施避雨设施栽培,主要是在葡萄上面覆薄膜,这样来减少雨水和葡萄的接触。(记者:地面上铺的布是?)园艺布,主要是保湿作用.雨水接触不到地面时,我们用喷灌浇葡萄时,园艺布将它保湿,让葡萄更好的生长。”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为了提高丁庄葡萄现代化生产技术与丁庄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2016年茅山葡萄合作联社正式成立.合作联社由7家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1927户农户开展产业联合和区域合作,下设生产、技术、管理和销售4个部门,实行“统一品种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资料、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五个统一,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无缝对接。2017年丁庄葡萄成功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出镜记者 王伟

  “目前丁庄村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近2万亩,葡萄品种有四十多种.当地果农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4千元.当年纤细的枝条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当年贫困的村民已经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一颗葡萄甜美了食客的味蕾,一颗葡萄富足了农民的生活,一颗葡萄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新闻镇江 编辑/徐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