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迫切需要更多作为工业粮食的煤炭。毛泽东主席发出"开发矿业"的号召,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工学院整体搬迁,并改名为中国矿业学院。70年沧海桑田,中国矿业大学历经多次搬迁易名,却始终秉承"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成为解决国家煤矿安全生产、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地。
校地联合 打造"一城青山半城湖"
位于徐州贾汪区的潘安湖,碧波荡漾,美不胜收。十几年前这里是总面积达1.74万亩的采煤塌陷区,坑塘遍布、荒草丛生,农民既无法种地也无法居住。潘安湖生态修复是徐州转型发展的得意之作。作为扎根徐州的行业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11月,江苏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采煤塌陷地和关闭破产矿山土地利用问题"被列为第一项政策措施,徐州市政府决定对潘安湖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打造一片人工湿地。
“全球的湿地正在大面积地减少,而我们这个人工湿地增加,对这个地区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都是有好处的。”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执行院长张绍良介绍,塌陷区综合整治涉及采矿工程、测量工程、生态修复、土地复垦、景观生态学和土地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和技术,矿大先后派出100多位教授参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第一,在上面的话,搞建筑稳不稳,会不会再塌了,第二个难题就是,它那个矿上要关闭以后,矿井地下水会不会再返上来,污染这个湖面。第三个就是它这么大的湖面,由于它是最低部位,四周的废水都会汇集到这地方,会不会引起次生污染,把这些技术问题解决以后,潘安湖才能开始规划、设计、论证、实施。”
为给塌陷地治理提供科学引领,矿大积极筹建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借鉴德国鲁尔老工业基地治理的经验。此后,矿大与国土部门合作完成了潘安湖生态修复规划,按照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建设模式,通过挖土造田、开湖造景、培育湿地等方式,打造集湖泊湿地观光、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2014年,潘安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确定为首批10家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不仅如此,矿大和地方政府联合,还实施了安国生态湿地、九里湖湿地公园等示范工程,累计综合利用采煤塌陷地17万亩,新增耕地5万多亩、建设用地近1万亩。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表示,正是矿大,助推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绿色采矿 从煤到能源资源全覆盖
与徐州的合作,仅仅是矿大承担新使命的一个缩影。随着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兴起,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煤炭行业面临转型升级,能源行业科技与人才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智能开采、无人开采、生态修复等新方向、新领域给矿大提出了新要求。服务国家能源转型战略,成为新时代赋予矿大的新使命。固本、强优、拓新,是中国矿业大学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我觉得都是必须服务于,一个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要根据这个需要,在强本中拓新,在拓新中强本。”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院长张吉雄介绍,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煤炭行业由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主,转向绿色开采与科学采矿。学校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开发出煤与瓦斯共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等一批绿色开采技术。学校按照固本强优拓新、特色发展的基本方略,创立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一批能源特色的优势学科。
安全工程 学科发展只为生命守护
“有需求,有这样一个我们国家发展,当然我们自己呢,有这么一种使命来做这样的工作。”王德明,是煤矿通风防灭火专家和矿大安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作为中国第一批波兰留学生,他从煤矿救灾决策,到煤自燃火灾防治,再到矿尘防治,所有研究都源自迫切的现实需求。进入新时代,对安全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安全、职业健康等领域成为矿大安全工程学院拓展的新方向,王德明和他的同事正积极推进职业健康本科专业的建设。
如今,中国矿业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矿业为特色、工科为主,理、工、文、管、法、经、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1930多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12人,还拥有16名两院院士和1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波书记告诉记者,70年来,学校办学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建设,围绕地方政府转型发展,引领了理念、贡献了智慧、输出了人才,“矿大可以代表中国在矿业高等教育这个领域里,应该在世界上,我们是进入了第一方阵,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矿大的解释就是,能够培养起未来支撑起国家能源领域、资源领域的这个栋梁之材。”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徐华峰 王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