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邵伯船闸模型老照片
民国邵伯船闸遗存慕相中摄
在最近出炉的“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中,邵伯船闸入选“40个最美的运河地标”。近日,由市交通局和中设设计集团共同编制的《扬州市创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城市发展规划(2018-2035)》新鲜出炉。关于邵伯船闸有这样一段文字:“结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强化运河航运文化展示,在江都邵伯镇打造全国领先的船闸博物馆。”
扬州交通专家吴家兴认为:这座民国第一船闸是运河上的重要遗产,记录了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步伐,有着大河风光,有着人文故事,内容非常丰富。
1
长江入运河第一闸
当时最先进最大的现代船闸
在浩浩荡荡的大运河邵伯段和明清故道之间,记者看到了这座民国船闸的残垣断壁。在民国时期,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导淮工程,也是由长江入运河的第一船闸。主要用于维持运河邵伯至淮阴之间航运水位,保其最低水深不低于2.5米。
我市水利专家徐炳顺告诉记者:此闸民国二十三年(1934)开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底正式通航。船闸有效长度100米,宽10米,上下游最大水位差7.7米,为双扇对开式钢门。在当时来讲是扬州运河上最先进的船闸,不仅工程规模大,而且壮丽,是游览佳处。闸室灌水及放水时间约24分钟,船只进出需时30分钟,每次可放行船只约20艘,昼夜通航,每天经过船只350艘。
1949年以后,该闸被新建的邵伯大型船闸代替,1979年扩大运河向北送水过水断面时,将使用了43年的邵伯船闸拆除。现船闸部分闸室岸墙仍在,上面盖有办公小楼。
2
闸门钢材来自英国
当时造价为87.8万元
1934年,为建邵伯船闸,当时的导淮委员会建立了邵伯船闸工程局。邵伯船闸由当时的导淮工程处设计,经费系来自英国减免的庚子赔款,钢材、闸门、电机都是从英国运来的,木材来自美国。
徐炳顺告诉记者,为方便建闸施工,不影响通航,闸址选在邵伯古运河两岸,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中标施工。基础工程完成后,即着手建筑物浇筑,上下闸门两侧之间的墙身与底部连成一体,用钢筋混凝土灌筑,成坞式整体结构。上下游闸门为钢质人字门,每扇重6吨,4人即可操纵启闭。船闸造价预算为60万元,实际耗资(包括建筑古运河拦河坝等杂项工程)87.8万元。
3
经历四次大修
因阻碍江水北送断面而拆除
船闸建成后,历经民国三十六年(1947)、1956年、1963年、1967年四次大修,1979年拆除。
第一次大修:
船闸部分设施遭战火摧毁,国民政府于1947年春开展修复工程。
第二次大修:
1956年3月,过闸芦苇船失火,烧毁船闸人行桥一截,加之原有栅栏架挑出部位限制了闸室的有效宽度,同时闸室两岸块石护坡平台上下亦有部分损坏及裂缝,故决定大修加固。项目包括拆除闸室人行便桥,使闸室宽度由10米增加到15.8米,另建桥于护岸的后部以及整修块石护坡。
第三次大修:
1963年,因江都抽水站向北送水,经过邵仙河,需要在老船闸与新船闸之间开挖河道进入里运河,于是将老船闸经改道调尾,与里下河沟通通航。
第四次大修:
自从老船闸西侧开挖高水河后,由于高水河与里下河水位相差一般在5米以下,而高水河距离闸室只有50米,造成闸室西岸护坡严重裂缝、沉陷,人行便桥移位,且持续恶化。1967年,进行了翻修,但闸况并未好转。
1979年,因高水河成为“江水北送”主要输水通道,需扩大过水断面,且老船闸技术状况日益恶化,决定停用并予以拆除。记者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