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安滨海新区(角斜镇),有一位退伍老兵赵保群,他的家中保存着开国上将张爱萍和妻子李又兰写给他的20封书信。一位是开国上将,一位是退伍回乡的普通士兵,是什么事情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这要缘于“文革岁月”中赵保群执行的一次“监护”任务。
(赵保群在整理信件)
(2000年,张爱萍90华诞时,赵保群在北京与将军合影)
1986年,赵保群收到张爱萍、李又兰夫妇寄来的信及100元汇款。“当时,我是砖瓦厂的挑砖工,一个与泥巴打了10多年交道的‘泥腿子’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来信及汇款,能不激动吗?当日,我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将那100元转赠给原五坊小学。”赵保群回忆道,那时,他家里很穷,收到将军的信和汇款后,他心情十分激动,但觉得这个钱自己不能用。怎么办?他把这笔特殊的汇款捐给了当时自己担任校外辅导员的五坊小学,为孩子们购买了一架风琴。赵保群说,要把将军的关怀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温暖。
事后,学校老师以“红领巾”的名义给张爱萍将军写去了一封感谢信。将军夫妇收到信后,被赵保群的义举再次感动,立即给他回信。信中写道:“宝群二字,有意写成保群,似乎更有意义,这样高尚的品德应代代相传。”张爱萍还购买了精装本《星火燎原》《怀念周总理》《回忆刘少奇》《红色根据地的少年》《闪闪的红星》等76本图书,托人带给赵保群,让他转赠五坊小学。同时,张爱萍还亲自为赵保群题词:“破世俗一尘不染,立高洁两袖清风。”
“改名字是我自己的想法,在对待群众方面,只要有疾苦的、有困难的,我都尽己所能去帮忙。”赵保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赵保群与张爱萍将军的传奇故事传开后,当地政府十分关心他的生活,安排他到镇供销社从事外联工作。因做人做事正直正派正气,张爱萍将军赠他两句座右铭:“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伪真羞奴颜。”
多年来,赵保群一直恪守初心,群众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赶,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协调邻里纠纷对他而言都是家常事。“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这样做,如果党员不起带头作用,不去积极保护群众利益,不去为人民服务,那么这个党员就是不合格的党员。”赵保群说。
不仅如此,赵保群还多年如一日赡养着已经99岁高龄的继母,一日三餐亲力亲为。“我的母亲走得早,继母是我20岁时才改嫁过来的,那时我正在当兵。虽然没有养育之恩,但作为晚辈理应孝顺。”今年70周岁的赵保群告诉记者,“我的目标是,只要生命不息,为人民服务就没有停止的时候。”